“年纪、出身都对的上。”傅歧仔细回想,“张豹子本是寒门出身,因军功入士,天监四年时临川王征洛口,他护送临川王‘回城’有功,步步高升直至徐州刺史。”
临川王奉命率军征魏,在洛口时畏缩不前,结果数十万大军大败而归,丢弃了大量精锐的器械和无数的辎重,是梁国建国之初最大的败仗。
所谓护送有功,多半是护送临川王逃跑时有功。
因军功入士?
徐之敬看着他入士缘由那页,眉头皱的死紧。
“建武三年,南中郎将麾下参将,奋勇杀敌,以军功入士……”
徐之敬表情古怪,“齐朝虽有以军功入士的例律,但极少有人真的因此入士,这张豹子是有多骁勇?我记得建武年间没有大的战事?”
“好像是没有。”
傅歧附和。
“之后便丢了官,辞官居家迁徙到山阴……”徐之敬读着,“他是南徐州人,辞官为何要来山阴?”
徐之敬连续翻动册簿,立刻察觉到了不对。
“……同时迁徙来山阴的还有四户,皆是从南徐州迁来,时间有先后,都在永元年间。这些人都是因军功入士和纳捐入士的。”他咋舌,“新晋士族为何要迁居别地?”
永元年间是昏帝萧宝卷在位期间,此人吝啬好财,靠纳捐入士者极多,但多是不入流的“假士”,只享受免征赋税和徭役的特权,很难出仕。
至于军功入士者,多半是由各路宗室和将领上报,但即便是世代将种的人家,想要提拔一名悍将入士都极难,名额大多掌控在宗亲和世族的手中,成为招揽人才的筹码。
傅歧被徐之敬一说也起了好奇,看着他指出的几户南徐州士族,抚着嘴唇想了会,说道:“名字听起来都很熟悉,应该有出仕,或是有些名声的。”
几年间从南徐州迁来好几户新晋士族,而后迁居山阴,便成了“侨居山阴”。
北方士族侨居南郡是很常见的事,每一次乔迁便要重新登记册簿,有些人手眼通天的,便可以趁机篡改自己的祖籍和出身,硬生生将自己祖上抬得显赫一些。
这种情况在前朝混乱期间尤其常见,到了梁帝立国后,大中正和小中正被重新任命,这种情况才渐渐变少,但还是存在。
这种“乱士”的行为被抓住了,多半要被除士或满门流放,可能够手眼通天的,哪里是那么容易被抓住的?
更何况朝廷已经多年不曾大举彻查过原始册簿了。
“我们现在在这里猜测也是无用,等回了学馆,你去信一封,请傅使君私下里查一查建武三年的南中郎将是何人,这册簿里记载的人如今又在何处便是。”
徐之敬合上册簿,用油纸重新包好。
“既然梁山伯父亲的死因和这本册簿有关,一定能查到不少蛛丝马迹。”
傅歧赞同徐之敬的意见,点了点头。
“现在的问题是……”
徐之敬看着地上的尸体。
“这个该怎么处理?”
第189章 身份疑云
山阴县衙的清晨通常是从鸡鸣狗叫中开始的。
厨房的老吴非说外面买的鸡子不新鲜, 在后厨养了一窝鸡, 后来吃不掉的鸡子又孵出了小鸡来,越养越多,早上公鸡打鸣, 连带着再吵醒狗,每天早上都是吵吵闹闹的, 连郑县令都说过不成体统。
但有什么办法, 郑县令还算是个清官,清官总是不富裕的, 能省点鸡子钱也是好的。
如今真的一点声音都没有,又让人觉得难以适应了。
让捕头更感觉不对头的,是自己睡的太沉了点。
作为少数几个能住在县衙里的官吏, 他的职责就是保护整座县衙的安全。举凡库房、牢狱,都是他要戒备的地点。
每天夜里, 过了三更, 他必定要安排轮班。
可他昨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