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民国之写文(38)
电影在民国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十九世纪末, 也就是清王朝末期,上海就已经开始放引进的外国电影了。1905年华夏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在北平诞生以后,华夏的电影从零开始迅速发展起来,1922年起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各式电影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国产电影也开始百花齐放。
只是受科技水平影响, 当前的电影都是黑白默片。从皮影戏那里得来的启发, 很多电影院在放电影时会专门请人藏在幕后配音。乐景之前就陪李淑然看过几次配音电影,然后他不得不承认,虽然民国电影的技术水平和画质跟现代电影没法比, 但是它也是有自己的优势的。
首先便是配音演员的配音。民国时流行的老国语和现代的普通话发音习惯和腔调很像, 现代人可以轻易听懂。而且这些电影配音演员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 声音清亮悦耳, 腔调很有韵味, 虽然带有很严重的播音腔, 但是感情还是很饱满的。
然后便是演员。民国演员的古装扮相真是吊打现代影楼风。民国演员, 不拘男女, 他们举止优雅庄重,服饰装扮和言行举止颇为考究, 看起来格外有古典美。因为电影没有声音, 所以他们的表演更加细腻, 更加注重眼神的表达, 眸光盈盈好似蕴含着千言万语,这用眼睛说话的本事在现代只有一些老戏骨能做到了。
乐景去电影院尝鲜看过几次电影后就再也没去看过了。就像是一个吃惯海鲜鲍鱼的老饕再去吃水煮白菜也会觉得吃不下。后世的电影题材百花齐放,民国电影题材单调不说, 好多还是根据小说和戏剧改编的,有那功夫乐景还不如直接读原著呢。相比较电影的二次演绎, 乐景更喜欢阅读原汁原味儿的原著。
不过乐景还是很支持自己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的,毕竟相比小说,自然还是电影的受众更广。
所以他就惊喜笑道:“这可真是好消息。是哪家电影公司?导演是谁?”
杨经纶报了一家电影公司的名字,乐景没听说过这家公司,大概只是一家不出名的小公司。杨经纶也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家公司是一家新成立的公司,资金不充裕,所以开价也不怎么高,只有三百大洋,但是公司的导演季祺先生特别有诚意,他专门从上海赶了过来,希望能和您面谈。”
三百大洋的确不能说得上高。乐景连载《名妓回忆录》时已经千字四元了,全文十万余字给他带来了四百多大洋。当然三百大洋也不能说得上少,毕竟民国的顶级流量月薪才两千元,还要压给电影公司一半,普通演员的每月工资就几十元到两百元不等。
所以乐景刚穿越过来考虑未来的营生时,才选择了通过写文章赚稿费。因为在民国,教授和作家才是最挣钱的两个职业,而且很多文豪往往是教书写文两不误。
因为国家已经贫弱太久了,人民已经挨打太久了,所以政府和百姓都渴望知识救国,渴望那些学者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术拯救这个风雨飘零的国家,所以政府花费大笔钱财支持读书和教育,所以民国的文人才能活得那么滋润。
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今不如往。民国文人收入高是因为那时候读书人少。假设民国政府拨款十万元,由一百个人平分,那么每人可以分得一千元;新华夏政府拨款一百万,却要分给几万人,那么每个人就只能分到几十块钱了。
乐景本来就不是爱钱之人,所以对于版权费多少并不在意,此时让他在意的是季祺这个名字。虽然面上还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乐景的内心已经掀起了惊涛骇浪,季祺这个名字在他心里疯狂刷屏。
乐景之前在电影频道看过有关季大佬的纪录片,知道这位大佬煊赫又不平凡的一生。也许这个名字在现在还不出名,但是要不了多久这个名字的主人便会声名鹊起,在华夏电影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