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除了可以制作玻璃杯、玻璃碗、玻璃摆件,还可以制作镜子。
镜子只是玻璃的衍生产品,又是赵洹发明的专利,研发过程的花费也是内帑出的,这个专利总不至于还有人有足够的理由来跟赵洹抢了吧,而且赵洹的虎须在他心情不差的情况下能抚一次,不代表能接二连三的抚。
按照后世的经验,玻璃绝对有成为市面上最广泛大宗商品之一的潜质,毕竟成本价太低了,比瓷器烧制还要低得多,而且使用范围可以更广。
玻璃卖好了,收入比盐、铁、茶、酒四大朝廷垄断商品之中的盐、茶、酒三样都要更高,尤其是上市的最初几年,毕竟在玻璃大规模上市之前,琉璃的价值比同等重量的银子还要贵,可操作的利润空间实在是太大了。
大宋人口过亿,其中大部分百姓都很贫穷,但也有大量钱多得都没地方花的地主老财,贵族士人等等,这部分富裕的人口少说也有几百万。
其他玻璃器物一年能卖多少,赵洹不去估算,但是他的镜子,一年怎么也能卖二三十万块吧?
小块的卖五贯钱,中块的卖二十贯钱,大块的卖一百贯钱,极少部分‘限量货’也可以设计一些奢华的装饰,卖一千贯一块,这一年下来,赚个三四百万贯问题不大。
相当于赵洹的内帑私房钱翻了一倍不止。
大宋的朝廷机器全力运作起来,效率绝对够高,仅仅两个月时间,大宋每一个府县的渠道就都摆上了各种玻璃制品,包括赵洹的镜子。
每月固定前来批发盐、铁、茶、酒的商人们突然看到这么精美的玻璃制品,尤其是能把自己脸看得无比清晰的镜子,哪里有可能不心动,纷纷打听价格以及货量。
当得知朝廷渠道点的玻璃,每月只有一批,而且价格竟然只是市面上‘琉璃’的五分之一,批发商们都疯狂了,一半以上的批发商,毫不犹豫的出钱进货。
商人的嗅觉,让他们看到机会的时候,必须要果断。他们不管朝廷是怎么突然有这么大一批琉璃器的,成色还这样惊艳,但只要知道自己足够快,在一个月内翻两倍的价格脱手机会都很大,哪怕只翻一倍卖出去,也是巨大的暴利。
至于卖不出去?商人们都没想过,他们认定只要朝廷真的每月只有一批,他们就一定能脱手。
风险或许有一些吧,可相较于想象得到的利润,那点风险根本不值一提。
商人们卖得如何,朝廷这边不知道,但朝廷第一个月,在整个大宋一千五百多个府县城,投放的包括赵洹的五万块镜子在内,四十万件玻璃制品,一天之内,便全部批发出去了。
第二个月同样一天之内四十万件玻璃制品就全部批发出去。
第三个月开始有变化了,整整四天时间,四十万件,才全部被批发出去。
到了第四个月,市场终于出现了饱和的迹象,一整个月都只堪堪卖了三十九万六千件,都还差四千件才全部批发出去。
毕竟大宋的有钱人多,可也都不是傻子,你朝廷那边每个月都固定有四十万件投放出来,说明货源很充足,玻璃器便只有使用的价值,而没有收藏的价值。
如果只是使用的价值,玻璃器的价格就还是贵了一些。
第一个月的时候,批发到玻璃器的商人们还能以两倍左右的价格脱手,第二个月的时候就只能以一倍的价格脱手了,到了第四个月,甚至只能赚一成五的价格脱手。
立刻调低玻璃出货的价格,一直逐步调低到普通人都买得起,玻璃器与瓷器同等地位的程度?
以后或许会这样,但现在没必要,大宋富豪们的‘韭菜’割上个十年八年的不成问题。把玻璃器宣传成为‘奢侈品’,只有富豪与贵族用得起就行。
玻璃毕竟是易碎品,很容易消耗。虽然价格还是贵了一些,大致是同等普通瓷器的三十倍,但一个玻璃饭碗也仅仅只是十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