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听到易寒星关于失学儿童的问题时, 程深还有空和她开玩笑:“失学是有可能的,但是你应该不是儿童了吧?你都十四周岁了!”
是的, 在暑假度过了自己的生日之后, 易寒星已经脱离了十三周岁以下儿童的范畴,成为了一名青少年。
易寒星瞪大了眼睛:“重点是这个吗?重点是我很可能上不了学啊!”
田修德看着自己丈夫这番话,也忍不住说道:“你可别在这种时候开玩笑了。”
程深一摆手:“哎呀我就是看你们太严肃,活跃下气氛, 这要求看似难以达到, 其实只要寒星能够考得上, 不就是推荐信吗?你三哥在香港应该认识不少场面上的人吧?找这些文人们帮帮忙,难道一个中学生入学的推荐信还会困难?”
程深这么一说, 好像整件事情都非常简单一样, 易寒星却欲言又止, 最后还是忍不住说道:“但是三哥他跟着军队开拔之后,现在不知道在哪里打仗呢, 没有三哥的亲笔信, 你怎么去找他的朋友?他朋友凭什么相信你?”
要知道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 如果没有后世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分隔两地的家人想要联系, 特别是一方随时在移动的情况下, 那是非常困难的。
当易寒星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 程深终于重视了起来:是啊!田光前写几封信就没事,但是关键是现在大家根本和田光前联系不上, 只能接到他很偶尔送过来的家书, 连通讯地址都没有, 怎么让他写信?
这下子, 终于想明白的程深也开始发愁了起来。
眼看着易寒星一家发愁,有土著居民给他们出主意:“其实这推荐信也没有特别难拿,找人介绍一下关系,钱给够了也可以的。”
“钱给够?”程深立马追问:“不是说需要荣誉公民或者爵士的推荐信?他们这种会缺钱吗?”
“他们不缺钱,但是也不嫌弃钱更多一点啊。”大家忍不住笑:“何况不是还可以找英国人?这在香港的英国人也不是就个个大富大贵了。”
“随便找个英国人都可以?”易寒星也开始了追问:“那岂不是找个英国的大头兵都行?”
“英国大头兵的孩子倒是可以上学,但是他们也不会把孩子养在这边,至于说他们的推荐信?”说话的人说着就忍不住笑了:“易小先生,你们在上海的时候,如果需要推荐信,大头兵的推荐信能有用?至少也要是学校老师的推荐信吧?”
也就是说,这个推荐信还是需要有一定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的人给出,但是如果这样的话:“那岂不是只有很少数的人能够读书?”
“这不一直都是这样吗?”众人听了易寒星的问题,丝毫不觉得这种上升通道受阻阶层流动停滞的情况很严重:“要不然我们怎么自己办学校教孩子呢?当年没有学校之前,大家想让孩子接受教育,都是送去广州那里的,那边不用推荐信啊。”
这么一听,易寒星顿时觉得,不管怎么样,南京政府当政期间一直在各省市普及中小学教育,这件事情还是值得肯定的。
转念一想,易寒星也明白了这后面的行为逻辑:中国自从有科举制以来,一直都有供贫寒家庭学子依靠学习考试上升的习惯,而外国自古以来都没有考试当官这种习惯,靠得依然是推荐制,这也是为什么在香港地区读书还需要推荐信的原因。
易寒星现在是一面为了祖国的制度而骄傲,一面为了推荐信而头疼:“那如果是比较有社会地位的人,想要用钱砸,应该也要花上不少钱吧?”
“可不是?”大家七嘴八舌的和易寒星说着。
“虽然我们家咬咬牙也出得起,但是看看我儿子那个学习成绩,我就立马觉得不值得了。”
“是啊,关键是人家也有入学考试,我们的孩子能不能考上还是个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