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阳城出版社编辑部,寄件人,桑晓晓顿了下,写上了自己的笔名“三木”。
她在内部稿件上,每一张信纸下面也写上了自己的笔名,还给纸标了序号。
一般人这么写就完事。桑晓晓也不知道出版社会不会打开,于是在信封上面多写了一句“价值三百万”。放到她那会儿,等同于在信封上写“价值三个亿”。
寻常人看到信封上这么写都忍不住要打开,更何况说一家出版社。
桑晓晓收了笔,见一旁有胶,将邮票黏到信封上。
等钢笔墨水全部干了,桑晓晓将稿子装好,信封封上。这信封确实很好,塞了一万个字的内容后鼓鼓囊囊,仿佛里面真有钱。
桑晓晓起身问胖老头:“信会被偷吗?”
胖老头:“会。”
胖老头知道桑晓晓怕自己信给丢了,直说:“没事,你给我看眼再去丢邮筒,明天人来收了,我跟人交代一声。绝对给你送到出版社。”
桑晓晓把信放到胖老头柜台面上。
胖老头听见响动,从报纸里抽出点眼神给自己面前的信。本来他估摸着信重,这才让小姑娘担心被偷,结果看到信封上的字,当场拍了下腿,大笑起来:“小丫头还挺聪明。”
“行,就是一噱头。出版社不看是他们损失。”胖老头清楚了,“我会和人说的。让他也告诉后头的人。省得被人盯上动了歪脑筋。”
别说出版社了,他都想当场打开看看,什么样的文章会被作者本人称是“价值三百万”。
桑晓晓把信拿去丢邮筒,回来重新在位置上坐下。
她刚才听了,傍晚她爸会从这条路回来。她等着人来接她回去。徒步回去少说半小时,对于她来说实在太远了。
胖老头见桑晓晓坐下了:“你多看看,也不一定投阳城出版社。你右手边收稿子的出版社多了去。”
桑晓晓觉得也有道理,翻看起那些个报纸来。
今个周末,来店里的人不少。油盐酱醋都是必需品,不少人会来小店里买。像油这种,买多了买不起,过来买的都是只买一两天的用量。
年纪小的就是过来流口水,买点零食解解馋。
这个点是真的一点点,就像桑晓晓买糖只买两粒。
到了傍晚,外面天渐渐日照没了白天那么刺眼。天空被落日渲染成橙红,漂亮得仿佛一副画作。店外头来往的人更多,胖老头都不看报纸,站那儿就负责收钱,顺带也张望外头桑爸来没来。
桑晓晓坐在那儿和老僧入定似的,从头到尾除了翻看和取新报纸的声音,再没发出过别的声。
直到胖老头看到桑爸骑着自行车回来,忙开口叫住人:“桑家的!你女儿在这儿等你嘞。”
桑爸听见喊声,忙下车。
他推着车往里张望,见着桑晓晓坐在那儿,立刻笑得像朵花儿:“是过来买东西了?晓晓,回家了。”
桑晓晓从报纸里抽神,把东西放回到架子上,背上自己的包走向叫她的人。
她仰头看向桑爸。
桑爸年纪不算大。他应该结婚早,生小孩也早。剃了个板寸的头,穿了件白色的汗衫。手上有黑色的浅淡油渍痕迹,看来是今天出去忙碌,但没能洗干净的残留物。
桑晓晓很快得出结论:他有做两份工。
就如桑晓晓猜测的那样。今天周日,桑爸不用去上班,但找了个别的“小工作”,帮人维修东西。
家里头一家四口,儿子到了上工娶媳妇的年龄,女儿过两年也得添嫁妆。家里头没什么余钱,一天一块钱吃饭都紧巴巴的,更别提结婚。
他得想办法多攒点钱。
桑爸看桑晓晓盯着自己看,下意识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脸:“怎么了?”
桑晓晓摇头:“没事,回家。”
桑爸带着桑晓晓去坐自行车。自行车车后座竟是有软垫的,软垫不是很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