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息几日后,李象便去秘书监正式开始坐班。
也正是从这一天起,平静的秘书监便不再平静。
李象和李政这哥俩,虽然面上兄友弟恭看起来亲热的不行,但只要二人一同出现,那就是会有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火药味,尤其是在议事的时候,两人各执一词,反正不管对错,只要是对方说的,那就是不行,这个时候往往就会让其他人很是为难,不管附和谁,都有些不妥当,这两尊大佛,谁都不敢得罪,谁也都得罪不起,所以现在秘书监诸人每天的日子过的可以说是如履薄冰,大家伙都有些压抑,不少人私下里偷偷找上了新任秘书丞王怡景,希望能凭借他能去和皇帝说一说,将这两个大神弄去,最不济弄走一个也行,要是在这么煎熬下去,他们就是不疯那也没法正常干活了。
王怡景虽说名义上是李象和李政的姑父,但这层亲戚关系着实是有些薄弱的,当初因为李世民之事,李丽质和李承乾已经十多年没有正儿八经说个话见个面了,虽说皇帝对这个妹子还是很关心,但你要说凭借着这层照拂让王怡景去跟皇帝搭话让他弄走自己的儿子,那王怡景是万万不肯也是不敢的。
他在政务司摸爬滚打历练了十多年,现在皇帝将他调来了秘书监,这就是即将重用的信号,他怎会因为手下对目前工作氛围不满,就傻乎乎的赌上自己的前程呢,这种赔本的买卖肯定是不能做的。
王怡景不肯出面,其他人也就没了招,只能是就这么忍受着。
.......
时间眨眼就到了皇佑十六年春。
护城河畔的垂柳蒙发新芽。
栽植在道路两侧的花丛也有了颜色。
午后的太阳又开始变得炎热。
春去夏来,长安一副勃勃生机之景。
在低廉的生活成本和安定宽松的社会环境之下,不少人开始重视起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于是便催生出了大大小小各种私塾书院,朝廷也不失时机的大力鼓励商人士绅开办教学,原先各乡县,朝廷最多只能置设一处蒙学,其能施教的孩童十分有限,现在的蒙学则如雨后春笋处处都是,就是一些极度穷困的地方,也都有两三座本地士绅开办的学校,在加上朝廷对学生以及学校都有所补贴,如此使得接受教育的孩童比前些年扩增了几十倍,虽说普及教育还任重道远,但这已经足够了,渐渐地,在基础教育方面开始由私人资本主导,礼部的注意力放在了在各州设立高等学府上,现在各州平均只有一座高等院校,以现在的学子基数这是远远不够的,孔颖达率领教育司一众老夫子,经过详细论证,喊出了十年内增设百校的宏图,这个计划得到了李承乾的支持,后世称之为百校计划。
经过多年休养生息,现在朝廷是不差钱的,修建院舍这些不是难事,最大的问题还是教书的夫子先生严重不足,为了支援各地院校建设,长安几座书院从设立之初开始的历届毕业学子都被礼部高薪聘请,哪怕是还在学习中没有毕业的,只要不是去年刚刚入学的,都被给了个博士的名头外派了出去,原先各书院的那些先生大多也都出任了各个新设院校的祭酒,有极少一部分人嫌弃去的地方困苦偏远,他们想出了各种无赖方法,以此希望能逃过这一劫,最不济给他们换个地方也是好的。
礼部对此自然是不会答应的,这换地方的口子一开,人人都想挑肥拣瘦的了,为了说服他们,礼部左右侍郎带着一众老夫子,连着几日亲自上门,那可谓是好话说尽脸面全无,结果这些人像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的不松口,事情就这么僵了大半个月,直到李承乾知晓后,让北镇抚司上了一次门,也不知道他们是到底说了什么,反正次日这些人就屁颠屁颠跑到礼部,拍着胸脯保证坚决服从分配。
随着一众学子和先生的离开,长安这几座书院元气大伤,无奈之下只得再次进行一番合并重组,最终,原先名扬天下的几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