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出寺,乃是一月夜,见寺前的书屋炊烟袅袅,书屋后凉亭里的石桌前一书生独自弈棋,慧一走近,见是建文,两人便月色下对弈起来,及至天明,才发觉凉亭里唯自己一人而已,慧一凉亭的石桌上画了一围棋棋盘,设黑白子数颗,中间书‘帝奕’二字,因‘帝奕’二字笔重,所以格子线和黑白子已模糊,‘帝奕’二字却还依旧清晰。慧一打听到建文帝可能已经出家为僧,他也没有再回祈安寺来,而是云游全国各地寺庙,寻建文帝的踪迹去了,时人不知慧一之所终也。人们改祈安寺为龙藏寺,并寺前开阜设市,名之曰‘龙兴’,意为因龙而兴。后来此场竟真的日渐兴隆,远近知名,乃传说建文帝来此之功也。箭沱湾,御临河上的一个回水沱,在御临峡下五百余米处,御临峡右岸石壁有排花洞,内有潜龙窟,排花洞对面石壁外有一岭叫放马坪,传说建文帝及其追随者南京焚宫出城后,选择沿长江逆流而走,一路东躲西藏,进至重庆取道太洪江,走到水沱湾时已是人困马乏,见前有幽深的峡谷,后有鼓噪的追兵,为隐藏行踪,建文帝命追随者将所有弓箭沉入水沱湾,将马赶进峡谷外的青葱岭,并和追随者一起躲进排花洞里一个幽深的石窟,从而躲过了官兵的追捕,随后感到复国无望的建文帝遣散了追随者,只留下了两个亲信,沿太洪江一路向北,经上游的西河去到幺滩场旧臣杜景贤家隐居。后来人们将建文帝到过的太洪江和上游的西河一并叫做了御临河,将沉弓箭处的水沱湾叫做了箭沱湾,将放马的青葱岭叫做了放马坪,将躲藏的石窟叫做了潜龙窟。一九六零年,天大旱,箭沱湾水消现沙丘,时人见有两张弓躺沙丘之上,当时全社会正闹大 饥荒,人都饿的有气无力,也就无人下去捡拾,之后河水一直满溢,无人再见沙丘,也不知躺沙丘上的两张弓之所在?一九七二年,有两潜水爱好者来箭沱湾潜水,说是水下沙丘并无两张弓在,是夜有人见两潜水爱好者夜幕下再去箭沱湾潜水,天亮前不告而别。一九七八年有城里来的水下探测人员下箭沱湾一探究竟,未见有弓,却探得三枚锈蚀的箭头和数尾腐蚀可辨之箭尾,足见建文帝及随从曾来此并抛弓箭入箭沱湾之说并非虚妄。
御临河畔有一山,名曰‘鸡公山’,山下一户姓赤的人家,其家族有两大怪异,其一:家族中每一代除长子姓赤外,其余子女均随外姓。其二:家谱由赤长子续写并唯赤长子所独有,秘不示人,族中其他子弟亦不得见。问其原因,族中有子弟言只留辈中长者本姓,盖因曾同辈五子被戮,幸有流外者回续血统,才未惨遭灭族,自始只留辈中长者本姓,余皆他随。至于家谱何以赤长者独有,且秘不示人,族中非赤子弟概言不知,有族中赤长者说始祖父乃建文皇帝,避祸故,才秘不示人。赤姓始祖父为建文皇帝,不但有赤长者的口口相传,还有家谱为证,见其家谱,对赤姓始祖一栏如是说:建文皇帝后,惧祸避姓朱,取与朱同色赤为姓。见其编纂者言:旧家谱毁于文革,按赤长者口述新编。既然有赤长者口述为凭,其始祖父为建文皇帝之说信一半也。另有江北县文史馆王姓馆长说曾于文革中见过鸡公山下赤姓人家的家谱,有言:上自宫中出,避祸江北县,得子,讳本姓,取与本姓同色赤为姓。有王姓馆长之说,御临河畔鸡公山下赤姓族人为建文皇帝后裔,信然。御临河沿岸有许多黄姓人家,秤砣场灯笼山向皇湾的黄氏族人对自己姓氏的来历,有着与别处地方黄姓人家不同的说法,在灯笼山向皇湾的黄氏族人中,藏有一本老旧家谱,家谱中对向皇湾黄姓家族历史述之如下:“建文帝焚宫出城,一路艰辛,来到江北县隐居,纳灯笼山下一向姓女子为妾,后有朝廷官兵缉捕建文,杀数十口,建文帝遁走,后不知所踪。时向姓女子得孕回娘屋,幸免。及至诞下孩子,乃男孩,取姓皇,在灯笼山下娶妻生子,传至明穆宗,已有百余皇姓男子弟,在灯笼山下修起两个院落,大者叫向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