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从安南过来的大明移民,基本上都是两手空空,小包袱皮里,也就一两件自己缝制的换身衣服,都是补丁压补丁。
仅有的一些铜钱碎银都装在身上,用麻线缝的死死的。
原本以为到了吕宋还要过段苦日子,谁知道这边准备的很充足,虽然是赊账,但只要按个手印就成。
价格标的清清爽爽,总价最后累计起来,等收了粮食只算一成的息。虽然他们很多人也看不懂,但都听小武哥的话,他说按手印就按手印,说搬东西就搬东西。
移民们懵懵懂懂出了港口供销社里,抱着一大堆物件,总觉得做梦一样。
等跟着“镇长”的大车队,到了这新镇子,在镇公所几个“干部”指挥下,就分到了自己家的房子,自己家的房子啊!
都是一模一样圆形的三层客家土楼,楼外墙为土夯筑的厚墙体,内部构造为木结构。
一楼是厨房、餐室,二楼是仓库储藏室,三楼是卧房。
这是鹏哥儿定的样式,王云熙特意找到会盖这种土楼的客家人,作为殖民村最为合适,本身具备一定防御能力,制造起来相对简单。
在危险之地,哪怕先建起一圈土墙也能抵御野兽和土著的攻击,而吕宋这边后开发的移民村全是这种样式,第一个建的就是镇公所,然后东西南北定位。
每一处的村寨,所谓的出公差,就是在农闲时,去建设下一个移民小镇,直到铺满这个移民点。
譬如现在的“新桂镇”,就是十里外的“新月镇”居民盖起来的,而“新桂镇”明年农闲,也要在下一个十里处建设“新花镇”。
一个千人的小镇,别说配上火枪,哪怕是弓弩,都足可以对付数千土著的围攻。
这次去东胜神洲的船队,就带上了会盖这种客家土楼的工匠,好期待啊!
……
这就住上楼房了,和武凡铁当年自己搭的窝棚相比,这就是豪宅啊!
四个村一共五个土楼,一村一个土楼在东西南北四面,中间一个是镇公所的楼。
一栋楼能住六十户三百人这样
。,实际上都空了不少,留给后来的移民。
工匠都被集中到镇公所这栋楼,听从镇上的安排,武凡铁本来说再领一套铁匠工具的,他看人家蔡铁匠那一套崭新家伙事,可眼馋坏了。
老镇长不让他领,说他的工作要等上面安排,武凡铁要上交那支心爱的燧发手铳,老镇长也没要,说让他自己收好,枪上有编号的,这就是他的配枪。
在新工作安排下来之前,武凡铁就挂了个“镇长助理”职务,帮着镇里干部们安置新移民生活。
别看就两百多户,千把人而已,每天工作真的很繁琐,但是武凡铁干的非常开心,是真的很开心!给自己乡亲们出力帮忙,这不是应该的吗?
他就相当于新移民和“新官府”之间的桥梁,什么不许随地大小便,必须去“厕所”,不许擅自改动住宅指定的用途等等。
(有人觉得一楼方便,非要睡在炉灶边上,也不怕熏死)
各家分的菜地,刚洒下种子,还得等些日子,现在移民每天吃咸菜就糙米饭,照样一个香。
等都安置好后,知道吃住行、水粮碳这些基本生活所需怎么弄,接下来就是务农的家庭忙着整理田地。
做工的在镇公所统一安排下,开始完成不同的任务。
譬如各家屋里,都是木板地,把新领的草席一铺就能睡,但居家过日子,起码有个柜子啥的,也好放东西不是。
所以二丫爹这个老木匠,抄起家伙事,给各家打柜子,小饭桌、小凳子这些物件。
板材啥的都是公家的,做好的家具,各家领用后,都要记账的,没有免费的道理,不是吕宋差这点钱,而是不能让移民养成伸手的习惯。
工匠们目前都在镇公所拿工钱,等后期安定下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