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倭乱之时,宋应昌面临的最坑爹的现实,是李朝已经事实上不存在了。
三都尽丧、八道不存,就剩个废物李昖只会抱大腿哀嚎。
在那样糟糕的情况下,想完成前线的补给,难度大到难以想象。
对比丁酉之乱时,杨镐那个工作真的轻松太多,他才有空抽出身来跑到前线瞎几把折腾。
宋应昌当时能保证勉强前线不饿肚子,或是少饿一天肚子,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这样综合性的人才,鹏哥儿才不会放过,未来的朝堂之上,也必然有宋应昌的一席之地。
席上还聊到了李如松的事情,宋应昌对这个老冤家也是又爱又恨,现在听说李如松险些命丧边墙,还少了一条小腿,也是扼腕叹惜。
“这李大帅啊!就是莽撞,当年……唉,不提也罢!”
宋应昌交代鹏哥儿回辽东时,帮他带封慰问信和一些礼物过去,也算是和他江湖一笑泯恩仇。
鹏哥儿之所以这么重视南方,因为相对于北方的保守,南方相对而言更加的开放。
对新思想的接受程度,要比北方更加来的快一些。
而且未来的小冰河时期,也只有南方气候更加适合耕种,北方失去南方的粮食补充根本撑不过去。
那种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什么番薯玉米土豆都不好使,只有往南,也唯有往南。
明末的南方,资本已经萌芽,大型工坊比比皆是,千百年来习惯从土地要财富的乡绅,通过初级手工业化获得丰厚利润。
这种新式的财富获得方式,在孔孟之道上根本找不到理论支持。cascoo.net
自古以来重农轻商的传统,让这些初级资本家们,迫切的需要更体面的社会地位。
但是在大明,底层的话语权一直掌握在文化人手中,所以,鹏哥儿走了一条用商支持学的路。
而学,自然是“心学”,这种诞生于孔孟,却最有可能颠覆理学根基的学派。
它的出现,是在被程朱理学压制了几
。百年的黑暗中,唯一的一缕亮光,吸引了无数精英前仆后继的研究,反思和进一步升华。
如果不是后来的天灾人祸,没准也能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来。
这个时代有了鹏哥这个bug的存在,自然不会坐视这一切的发生。
任何社会改革,首先就要有能自圆其说的理论支持,并有一批相信并拥护其的群体存在,否则一切都只会是历史的重复而已。
就算鹏哥儿仗着兵强马壮,把大明取而代之,最后也不过就是另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如果广大的文官阶层还是把腐朽的理学为圭臬,那汪鹏所做的一切都没有任何意义。
打下再多的异域疆土,这些无耻的文人,都能毫不在意的舍弃。
汪鹏不是永生者,他这一代也许能成为后世人夸耀的无敌大帝,但是只要根基没变,迟早还是会走上老路。
封建王朝特有的惯性,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差,他自己都不信下一代能比自己更强,鹏哥儿现在的一切成绩,都是来自后世。
他没有这个能力把我兔重现,哪怕是现在把“宣言”全文默写出来也是白费,无他,水土不服而已。
所以,鹏哥儿会把相关的理论基础储备起来,先让大明小步快跑进入资本时代。这更容易被大明乡绅,包括读书人的广泛支持。
对所谓的精英阶层来说,立宪、议会、票选、三权分立等等,那一条不是戳中他们的g点。
(后世依然有无数的“精英”痴迷一人一票)
就比如这次,各个城市商盟的成员们,为了下一年度的市场份额,斤斤计较、锱铢必较,争得面红耳赤。
文人这边的会议要平和的多,更多的是分享各地“阳明学院”的发展情况,以及更加成熟的应试经验。
心学一脉的人,最喜欢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