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鹏最清楚这里的潜力,宽甸六堡最多时可容纳十万百姓自给自足。
另一段历史上“辽东经略”熊廷弼称为“八百里新疆”。
对了!今年24岁的熊廷弼还是个穷秀才,家境贫寒,读书之余还要放牛为生。
这不丢人,耕读之家,在大明文人中,天然就占据道德制高点。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鹏哥儿五百年前大宋朝的汪姓老祖宗,汪洙,字德温,九岁能诗,号称汪神童。
他“神童诗”里这一句,绝对是所有穷书生的座右铭。
熊廷弼这个坏脾气的家伙,要到四年后的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才考中乡试第一名,次年又中进士,授保定推官。
鹏哥儿年底去京城,沿途要拜访的“名人”中,他排在前列。
量田、打桩、按着名册确定这地是谁负责耕种的,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极其繁琐。
柳维康带着从整个东江抽调的民政官员,包括三百多算术不错的卫学学生,折腾了半个多月才全部搞定。
汪鹏看着一张张六堡田土区位图,和密密麻麻的名册,也是无比感慨。
这年头文案工作真不容易,后世拖几个初中生就能搞定的事情,这特么五六百人趴在上面还搞了半个月。
接下来就是定公粮额,这也是三万多六堡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大明军屯制:每军受田五十亩为一“分”,军屯产粮,屯军三分守城七分屯种,每五十亩征子粒上仓,以正粮十二石自给,余粮六石分给守城,一军之田足以瞻一军之用”。
辽东苦寒之地,大部分地方一年只能种一季正粮,产量和南方平均亩产两石三以上不敢比,一亩地能有个一石五就不错了。
(谷子一石算120斤左右,产量对现代人来说令人发指。)
这么一算,咋看起来好像也不错,起码一家人吃饱饭没问题,但是你懂得,怎么可能?
卫所官往往占种膏腴,私役军士,虚报子粒,军户饥寒切身,苦不堪言。
亦有管军官旗,倚恃势强
。,欺虐良善,无所控诉。
屯军全家生计主要依靠屯粮收入,辛辛苦苦耕种,最后一家老小还要时不时饿肚子。
在所有人的期盼中,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让六堡百姓都被震得头晕目眩,难以置信。
“分田到户,取消一切杂项,三成租,正粮外一切收入均归个人所有”。
“嘶!”
其实算起来一亩地算200斤,要交60斤粮食,也不低了。cascoo.net
一个家庭50亩地,一年要上交三千斤粮食,但是别忘了他能留下七千斤粮食。
一家五口人,平均每天能保证近四斤的主粮,怎么吃都够了。
加上主粮收获后,还可以种一季辅粮,高粱、豆子、小米啥的,别说温饱了,眼看就要小康了。
三成租啊!天爷啊!民间的佃户良心租也没低于五成的,黑心一点的还有七成铁板租。
没等百姓们从这个消息中清醒,更大的惊喜接踵而来。
“近期每户配发全套铁质工具,免费使用、不得故意损坏,用坏的工具可到卫所工匠坊定期以旧换新,只收一成加工费”。
“嘶!”
“卫所免费提供南方番薯、土豆良种,专人培训,不限量回购”。
“嘶!”
“参将大人考虑到寒冬将至,卫所百姓余粮不足,特此各堡可借粮度日,每户限两石,待明年收获再一体归还,只收一成息作为损耗”。
“嘶”
“今后六堡调集民力出公差,不用自备干粮,各堡统一负责伙食,三餐管饱,完工后给予行价工钱银”。
“嘶”
鹏哥儿的做法很简单,颠覆了原本卫所大军头管小军头,小军头管百姓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