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马正卿,字梦得,雍丘(今河南杞县)人,用苏轼的话说,他是一位穷书生。比如苏轼《东坡八首并序》中就说,故人马正卿是“穷士”,已经“从我二十年”。
苏轼贬到黄州是1080年,倒退20年,是1060年,3年前,苏轼中了进士——苏轼应该是在这个时候结识马正卿的。
苏东坡贬官黄州是在元丰三年(1080),倒退二十年正是嘉祐五年(1060)。
元丰四年(1081),苏轼将自己希望有一块土地的愿望告诉了马正卿,热情的马正卿想法设法,跑了许多部门,终于为苏轼申请下来城东的一块废弃已久的50亩旧营地——这就是东坡!
苏轼不仅可以在那里开垦和种植,还可以修筑起居室,让他们一家人终于有了安居之地。
有了土地的苏轼,带头手持铁锹、锄头、推起小车等工具,整治这块早已荆棘丛生、贫瘠荒芜的旧营地,这位诗人成了身体力行的拓荒者、耕种者。他修了一个蓄水池以便在雨季将雨水储存起来,在烧荒的时候则发现了一口废弃的水井,种了柳树、桑树,他还挖了一个池塘养鱼,从邻里那里要来各种果树苗以及花草,渐渐地,东坡农场有了模样了,因为这是黄州城东门外的一块山坡地,苏轼就把房子造在山顶上,茅亭下面就是雪堂,雪堂前面有五间房子,这是他到黄州后两年即元丰五年(1082)二月大雪纷飞中竣工的——他为自己的居室取名“雪堂”,并亲自在门楣上书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他有一篇很长的文章,叫《雪堂记》,非常详细地论述了他为什么将这间屋子取名为“雪堂”,以及他对雪堂的形而上意义的理解。
苏轼本人也开始自称“东坡居士”。
苏轼的诗:
可怜马生痴,至今夸我贤。
众笑终不悔,施一当获千。(《苏轼诗集》,第1079-108页)
《东坡八首》的最后一首,就是苏轼专门写马正卿的:马正卿跟了他20年了,一直希望苏轼能大富大贵,好能从苏轼那里分一些财富,但是不曾想的是,反倒是苏轼拖累了马正卿,让马正卿为自己的生活操心。苏轼打比喻说:马正卿希望跟着他发财,就好比是从乌龟背上刮毛想织成一个大毯子一样!可是,马正卿仍然认为苏轼是一个贤人,哪怕再多的人取笑苏轼,马正卿也不曾改变他对苏轼的看法!而苏轼则真的希望将来能够涌泉相报这份恩情。
12、今生不望万户侯,唯愿一识苏徐州。秦观说出的这句话,是有来头的,最早用这种句式造句的是李太白先生:“今生不望万户侯,惟愿一识韩荆州。”
13、文章引用了杜甫《兵车行》中的“被驱不异犬与鸡。”兵车行全文如下: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14、苏轼挥笔,洋洋洒洒,写下一首《定风波》。这首词,与苏轼的名字一样,光耀千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