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拯救大臣苏轼之开始拯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拯救大臣苏轼之开始拯救(2 / 3)

,更结来生未了因。既然一定会被处死,那也无所谓了。苏辙,弟弟,如果有来生,我们还会是好兄弟!

此时的苏辙,虽然暂时还没有收到苏轼的绝笔诗(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不是),但是两兄弟心有灵犀一点通,苏辙在朝堂上对他的哥哥苏轼展开营救,首先,苏辙自己写了一封上表,名为《为兄轼下狱上书》,写得是一个呼天抢地、感天动地,文章的大致意思是说,自己的父母早早去世,在世间,自己唯有与哥哥苏轼相依为命,因为手足之情,因而冒死上书,请求自己代替兄长承受罪责,希望官家责罚自己,赦免苏轼。然而,苏轼没有什么太大的过错,只是平时喜欢发发议论,发发牢骚,喜欢品评别人,喜欢谈论古今得失,如果官家能够宽大处理,自己可以用哥哥的人格保证,从此之后,苏轼再也不敢了。不过,令苏辙没想到的是,这样一篇句句话都是真情实感的,如此哀婉动人的上书,递交了上去,竟然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朝廷置之不理。(为什么置之不理请读者自行脑补原因)。

苏辙一看方法一解决不了问题,解救不了哥哥,他当机立断,立即采用方法二。事实证明,方法二非常明智。

苏辙找到了旧党领袖司马光,还没开口求助,司马光立即明白了苏辙的来意(不愧是当年那个砸缸的神童,脑子转的很快)。司马光于是立即表态,我本人与苏轼同属于旧党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作为苏轼的领导,拯救苏轼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李定舒亶那一群小人,想借着乌台诗案这件事情整死苏轼,也想把我扳倒,我会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这是痴心妄想!不过,人多力量大,之前发现苏轼的群众基础特别好,拯救苏轼,可以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不光如此,你们家乡的父母官张方平这个人也是相当的关键,在当年的朝廷里,他号称是第一能战,如果他能为苏轼求情,也会对拯救苏轼大有裨益。

苏辙马不停蹄,立即找到张方平,张方平听说了苏轼的遭遇,义愤填膺,立即写下一封万言书,让自己的儿子到京城为苏轼击鼓鸣冤,把万言书递交给神宗皇帝。那这封万言书究竟写了些什么呢?首先,万言书绝大多数都是废话,有用的部分仅仅有五百来字,这五百来字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主要内容:骂小人(李定,舒亶,王珪等),骂朝廷(朝廷真是乌烟瘴气,要不苏轼这样顶好顶好的大臣怎么会被抓),骂官家(什么今上亲小人、远贤臣云云)。不过,故事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张方平的儿子在路上偷偷看了张方平的上书,大惊失色,觉得父亲写的大为不妥。由于胆小,他根本没有击鼓鸣冤,怕给自己一家人惹祸。也同样由于胆小,不敢得罪老爹,张方平的儿子在回来的路途中,悄悄把老爹写的万言书扔进了垃圾桶,当见到老爹时,张方平的儿子拍拍胸脯,说自己已经圆满完成了任务。其实,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认为张方平的儿子做得很对而且很有智慧,首先,两面当好人,两面都不得罪。不过更为关键的是,还好张方平的上书还好没交上去,交上去怕是火上浇油,搞不好惹火上身,惹恼了神宗皇帝,估计张家的日子也不好过。

后来,苏轼被从轻发落,张方平高兴得手舞足蹈,多吃了两碗饭,自我感觉良好,还一直以为是自己的那封万言书救了苏轼。当然这是后话,不小心先剧透了。

拯救大臣苏轼进展得如火如荼,群众演员也自发出场了。在苏轼曾任职的杭州,当地市民有人出人,有钱出钱,请“大师”给苏轼做道场,为苏轼祈福。那场面是人山人海、万人空巷。苏轼在杭州颇有政绩,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杭州,在苏轼的治下,西湖得到疏浚,防海潮的大堤建成;一项项善政,我不一一列举,我只想说,百姓谁不爱好官,尤其是这样一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呢?

不过,以上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人物。最关键人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