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望夫子的意愿。
“你们想要看望夫子,这很好,不过,不能你们两小孩儿去,双华,我们需要去你家把你阿娘接过来。”
“好,好吧。”
秦松驾驭这骡车去了平安巷的豆腐铺,此时生意较好,沈双华的阿娘吴氏正在与买豆腐的妇人们交谈,听到了女儿一声“阿娘”,转头望过去,与女儿一起来的还有秦家人。
两家人见面,只来得及寒暄几句,便进入了正题。
吴氏是一位有着大观念的女人,就见她能带着女儿从容的脱离沈家那群不要脸的族人可见一二。
她二话不说的,答应了,快速的送完铺子里的人,穿戴整齐,带着铺子里新鲜的豆腐豆泡豆干等等,坐上了秦家的骡车。
“麻烦秦家大哥,桂兰大姐。”一番交谈,吴氏发现她比秦松与沈氏要小两岁。
沈氏神态温婉的摇头:“你我二人的女儿乃是姐妹相交,我们也别如此客气,等下我想买些补身的药材,还有给小儿吃的点心去看望,吴妹妹,你可要与我们一起?”
“当然。”
两家人既然都是钱夫子的女学生,又同时去看望钱夫子,自然带去的礼价值不能相差过大。
在医馆选择了一味年份尚浅的人参鹿茸,各自买了不同样的糕点,以及沈氏多买了老母鸡一只,毕竟吴如萱妹妹带了豆腐,她不买点配套也不好。
钱夫子的府邸是一座二进的宅院,其本身是一位秀才,而其丈夫也是一名秀才,两名秀才每年可领取银两,又有六亩田地不需要交粮税,再加上在女士学院作为夫子的工钱,一家人每年了积攒的银钱不在少数。
这就是在大周朝,越是穷苦的人家,越是要送孩子去私塾,去参加科举,只要当上了秀才,一辈子的小康生活就不用愁了。
秦松与沈氏之前的打算亦是如此,大郎北望只会念书,若是能突破层层人马考上去,家里就算砸锅卖铁,也会坚持让秦北望念书的道路通畅,无后路之忧。
朱红色的大门被人缓缓从内打开,露出一位年纪挺大的婆子,眼见着一群人还带着两小娘子,问着:“你们是?”
“我们的女儿是钱夫子在丁字班的学生,听闻钱夫子病了,特来看望。”沈氏上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