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
张巡抚:“这老有所养是一项吧?”
知府:“那是自然。幼有所长,老有所养,养老与体恤孤儿,都是一项。”
贾琏:“人在异乡,突然病倒,也需要施一援救。需要一所养病院。”
程大富:“鳏寡孤独皆在其列,乞丐,流亡予以收留。”
贾琏:“对于小乞丐,不要一顿饭就了事,而是要让他进学堂学习,进商铺工作,有一技之长,脱离以前孤苦无依生活。”
程大富:“那是自然。听从都知挥吩咐。”
贾琏:“这些钱财用于创办自是绰绰有余,可用于维持却是不多。本官代表京城贾氏,再添一万两。我贾氏可是时刻关注的。”
张巡抚:“本官也捐赠五千两,我张家日后也会定期派人查看。诸位,我身边这位,料想不少人认识。本地进士出身,在外任知府致仕。本官就把这处事业交于他,程大富协助管理。”
钱知府,程大富连忙答应。钱知府:“慈善事情,难在于创建,再在于维持。今天诸位贤达创建一番事业,我钱某人,我钱家,定当竭力维持。使之长盛不衰。”众人鼓掌。
贵阳知府:“本官官微,就捐一千两好了。”
宋举人:“这种事情,怎么能少了水东宋氏,我出一千两。”
于是各个士绅被拉着捐了一波款。花钱买了个名声。
张巡抚泼墨挥毫,大同书院四个字出现眼前。贵阳知府,钱知府,贾琏,也给各处进行俱有儒家色彩的命名。张巡抚,贵阳知府乐呵呵的。毕竟钱是贾琏出的,名声,政绩是他们收了。
就在事情结束。快马来报,朝廷命令一部分军队入贵州,还有被贬的官员。他们身后还跟着庞大的家属。贾琏,张巡抚大惊失色。贵州缺粮,进入如此多人,吃什么?怎样安置?山路崎岖,怎样进来?都是一连串问题。
张巡抚:“这几万人不能都进入贵阳。必须分开安置。”
贾琏:“不如派人通知减缓入贵。入贵兵丁及家眷,一路入贵一路扩路,就地分散安置。这样运输物资的路程也会短一些,负担轻一些。”
张巡抚:“还是需要一部分军队进入,分散到各处,加强防范。”
贾琏:“那就进入一万人吧。多了真不行。要支持宋氏收购船队,向黔中运粮。”
张巡抚:“把各级财政钱财都用来购粮。”
播州土司衙门。土司杨应龙:“你们探听到贵州各地粮食如何,可有缺粮,可有涨价?”
管家:“大人贵阳粮价还算稳定。”
杨应龙:“税收可有闹事之人?”
管家:“今年税收,贵阳严格执行摊丁入亩,征收银钱,百姓负担减轻很多。”
杨应龙:“贵阳百姓,哪里来的许多银钱?”
管家:“听说贵阳出了个首富,程大富,富可敌国,垫资修建贵阳城。百姓出工出力,换取不少钱财,税银不缺。”
杨应龙:“百姓是安稳了,可当地官员呢?土司头人呢?他们利益受到侵害,一定会起来反抗。水混了,才可以趁机摸鱼,将朝廷安插进来的官员一网打尽。”
管家:“贵阳怕是乱不起来。百姓安定,土匪被围剿一空。都逃出贵阳地界。”
杨应龙:“看来贾琏还是可以。不可小视。”
管家:“京中消息,贾琏可是国朝唯一文武双状元。荣国公之孙,一百八十斤大刀舞的动。追逐蒙古人于千里之外。战功之盛,无出其右。江湖功夫可匹敌少林,武当,也是有一字号的。”
杨应龙:“看来,贵阳不可图谋。只有在蜀中做文章。”
管家:“大人,周围土人,造谣诬陷大人谋反。如此下去,混淆是非,不反也是反。”
杨应龙:“看来就是死局。可怜我杨家七百多年,征南讨北,败落就在此时?怎么甘心。”
杨应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