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人,第一本书就打到了一个对于当时的出版社来说非常不可思议的印量!
当时于姚一下子在编辑部站稳了脚跟,同时索恒也面对着各种随之而来的荣誉……
超级新人;
最有潜力的美女作家;
90后畅销书女作家;
畅销书界新星……
之类的。
当时索恒也很感激于姚,两人一拍即合,成为挚友——甚至在于姚伴随着工作调动来到G市后,索恒也跟着来到了G市,两人即是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同时作为挚友一起合租……
每天下班,索恒做好饭在家等于姚,于姚都会和索恒一边吃饭一边讨论索恒的新书剧情,大纲,讨论完了,索恒就会扔了碗筷开始一天的创作……
很快的,在他们的讨论之中,索恒的第二本书诞生了,依然还是大卖,本来是挺皆大欢喜的一件事儿,但是这个时候,出幺蛾子了——
人一旦达到了某个高度,就开始幻想正高更广阔的领域,索恒和于姚都不再满足于做“三五万首印量”的“畅销书”,他们想要把创作的格局拉大,将自己的文推向更多的读者——
索恒开始第一次认真考虑关于“写作”这件事儿的技巧和方式;同时,于姚也把一本本创作指导类书籍往家里搬,什么《开发故事创意》,《电影剧本写作基础》,《story(故事)》……应有尽有。
【通过事件来表达人物的情绪和性格才更加立体。】
【你这样写不对。】
【人物的性格必须是丰富的,好人不能完全是好人,他的性格里必须要有一些无关三观的缺陷——比如如果主人公是少年,那他拥有中二病就很合理。】
【人物太单调,你应该想想他们本身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在,把他们当做是活人,拥有过去的活人。你想好写好拿给我看,我们在一起讨论……】
诸如此类的讨论开始出现,刚开始索恒按照这套路去改,第三本书的时候,确实有被读者夸奖“写作手法更成熟了”之类的说法……
但是第四本书开始,不知道怎么的,销量开始下滑。
陆续有“感觉太书面化了”“教科书一般的写作,看着挺好,但是没什么共鸣啊大大”“这个作者越写越商业化,没灵气了”“江郎才尽”这种评论出现——
用初礼的话说,你可以说一个人作者这本写得超烂超不好看,但是你不能说她江郎才尽,没灵气……这绝对是对着作者的心窝捅刀子。
索恒以为这是自己的瓶颈期到了,也很努力地看更多写作类书籍,想要走出瓶颈期——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今天,索恒还是在元月社出书,只是现在再提什么“有才气”的作者,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索恒这个存在;
于姚也已经不带她了,两人就像是逃避什么似的,于姚搬出了他们合租的公寓,来到《月光》杂种编辑部;
索恒跟着过来了,但是却是由老苗直接跟她对接……
以上。
其中具体发生了什么,其实初礼也不知道,只是看目前的情况,于姚很后悔当初给索恒看那些乱七八糟的写作书,并认为是自己害了索恒……
玛德。
狗血。
编辑和作者之间还能搞出如此不落俗套的悲惨结局也是不容易。
至此,初礼总算是明白,打从进入《月光》开始她就感觉到的那种违和感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于姚总帮着她说话,大概是因为她早她的身上看见了当年自己的影子,她形容初礼时,一口一个的“热情”和“热血”;
为什么于姚对于初礼要删减和修改《洛河神书》时,总是态度暧昧,一切以遵重作者的意见为行为标准;
为什么于姚在面对“索恒”的事上,只要老苗提起,她就会显得比较退让;
为什么于姚很少插手管作者写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