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石正要开口,刹那想起了什么。他看了一下腕表又想了一会说道:
“‘风车计划’的发射时间就是今天,我知道星港有一个观星舱。我们到那里去,可能还能看到,我们边走边说吧。”
虽然是第一次来到星港,但因为参与过星港的设计定型工作,宋石对星港的布局很熟悉。
“宋总师,我个人的理解,对那些转移轨道上的有机生物,进行在轨探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啊,这会让我们更了解他们来到地面之后究竟要干什么。为什么反而是一个次级计划呢?”周成跟在宋石身后,发问道。
宋石笨拙地在星港的通道离穿行着,一边看着手上电脑的指示一边说着:
“在危机时代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确定它们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到达地球。更多的是猜测,所以那时候主流探测计划集中在远距离观测这一块。您也知道,在空间望远镜这方面确实也投入了很大,得到的数据也足以支撑地球防御计划的实施。所以就把抵近探测先放一边了。
直到前不久,它们开始从土卫六通过生物发射管把孢子送上低轨道,然后又用生物火箭发动机把孢子群送入了转移轨道。之后还当着所有人的面捏碎了木卫二。我们才算彻底明白了它们到达地球的方式。”
周成也在跟追随的过程中不停地避让着星港内往往穿梭的工作人员。
“但是通过现有观测手段,我们也并不是完全清楚那些孢子里还有冰块里到底是什么东西啊?”
宋石回答道:
“是的,所以才又启动了探测器在轨抵近观测的计划。不过,因为现在的所有资源都倾向于地面防御和空间防御计划。对于在轨侦察这种补充性探测计划,投入就不那么大了。
这主要原因是,探测器携带的无非也就是光学、雷达和红外观测设备,只是因为观测距离近,得到的效果会比远程观测精度更高,但是突破性的发现可能不会太多。
而且,它们现在离我们依然非常遥远,探测器在轨道上与它们相遇可能就需要数年时间。就算探测道某些关键数据,对于人类来说留下的时间也不多了。对于当下的决策,起不到什么帮助。”
周成又问道:
“就不能让探测器飞到那些孢子上,采集点东西带回来吗?”
宋石回答道:
“一开始当然是像您设想的这样来制定计划的,但实施难度非常大。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它们在几年后就会到达地球了,所以我们的探测器必须足够快。
要增加速度其实不难,
。给探测器装上足够大的发动机就行了。但是到达孢子群轨道的时候,还得减速,这又要给探测器装更大的减速发动机。之后还要加速返回,靠近地球的时候也得减速。在现有工程技术条件下,这就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
周成思考了一会,说道:
“那能不能让探测器飞到孢子表面以后,采集样品,就地分析然后回传数据呢?”
宋石笑了笑:
“周教授,您的思维果然非常敏捷。后来也是这么打算的,但还是那个问题。需要迅速到达孢子群,又受限于现在工程技术能力的上限。再加上,距离遥远导致的通讯延迟然让我们无法实时遥控,只能依靠AI控制探测器,取得的探测成果可能很难达到预期。所以才让原本很受重视的抵近探测计划成为了次级项目。”
周成也明白了宋石的意思。依照目前的工业技术能力,要在短时间内到达孢子群,完成取样以后传回数据,已经不是光靠投入就能解决的问题了。他叹了口气说道:
“哎...看来确实很困难。”
“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既然工程能力限制了我们不能把探测器做的太大。那我们就把它变轻,探测器上只留下AI主控系统、光学探测系统、探针及分子生物分析系统、回传系统、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