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与林初雪分开后的不久我们就迎来了彼此在华城技校的第二个年头,虽然她离开后的那一小段时间对我来说生活没之前那般多彩,但那一年总体还不错,日子不紧不慢的继续着,身边有熟悉的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高二的时候,五班的教室从教学楼的首层搬到了第二层,算是对我们高二阶段的一个身份肯定。二楼与一楼的格局大致相仿,学生学习与老师们办公的区域划分也与一楼基本一致,所以所谓的换班也不过是一次水平迁徙,五班的位置还是在楼梯口拐角的位置,原教室的正上方。唯一的区别只是教室门口的牌子换成了高二五班。很多人刚开始还没有完全适应自己身份的转变,大都是在下一届新生开学的时候才后知后觉自己已经是高二学长的事实。直到那个时候校方组织大家迎接新生,做志愿者的时候大家才开始试着摆起了自己作为学长的架子。
那个姿态完全一副暴发户小地主的德行。
步入高二阶段没多久的时候,我迎来了自己学生生涯的第二次自主选择,文化课成绩不甚理想的我们到了选专业的阶段。华城技校不同于其他职业技术学校的地方就在于是在学生们高二的时候才开始进行专业课分班的,高一阶段对学生们的文化课抓的还算紧。这也就间接的给了学生们一个可以缓冲的机会。
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的教学制度不同,大部分人的学习成绩没那么优秀,学习环境包括学习分氛围没有普通高中那么好。来这里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混一本毕业证,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努力。大家大都选择的是3+2的模式,在本校读三年专科,然后参加省内或省外部分大学的单招对口考试,高考也只是参加春季高考,试题难度只有正常高考难度的百分之六十左右,所以躺平是大部分人的大部分选择。但也有少部分成绩还好的学生会选择学校的普通高考班,学习文化课内容以备战高考,争取在高三的冲刺后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
我在高一的时候还是挺上进的,知道身边的人并不能代表正常普通高中生的水平,基本每次大的模拟考试结束后我都会和当地普通高中学习的一些原初中的同学交流彼此的文化课成绩,历次的比较中也意识到自己的水平相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略显羸弱。如果选择普通高考去冲刺文化课内容的考试,放弃专业对口可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所以当那次选择摆在自己面前的时候,我第一次动摇了自己刚去华城技校时候的初衷。
老师谈话是学生时代必不可少的流程,尤其当迷茫的我们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选择的时候,他们总会以过来人的姿态告诉你正确的方向,换句话说让我们更轻松的方向,在经过老师的建议和自身实力的双重考虑后我最终还是选择了他们认为的对的选择,自己本就天资愚钝,按部就班或许好些。现在想想如果当时在那些关键时期我的身边会出现一些更愿意逼我一把的人会不会更好些。
我最终选择了计算机专业作为自己日后要发展的方向,彻底放弃了自己的初衷。那个时候的好多人都觉得计算机是大的趋势,这个领域是个不错的选择。当时的我对计算机的了解也只局限在怎么打开游戏,最基本的文件存储,C盘D盘都不懂,生活中接触的机会也不多,所以那所谓的不错选择也只是听别人讲的不错选择,自己还是处于一个懵懂无知的状态。一无所知的领域去探索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相对那个比较难的选项来说还算不错。
我姐选择了幼教专业,她再三衡量以后做出的大部分人认为的明智选择,或许其他人不知道,但我清楚她的初衷是想学习和美术相关的内容,很小的时候她就表现出自己对绘画的兴趣,谈不上天赋,本子上时常写写画画着一些很幼稚的图画,之所以选择幼教,我觉得只是因为她觉得学习美术相对来讲太烧钱了。
艺术类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去学的,不是所有家庭都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