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横亘在河北北部是平原与草原的分界,是个地势险要的咽喉之地,燕山的风景并不算特别的秀丽,相比于五岳各处的风景以及黄山等地的风景,燕山的风景显然并不是那么出色。
可是如果站在山顶上俯瞰燕山连绵的山脉,就会感到一种雄浑的气势。
燕山这片土地凝结了无数前人的鲜血和情感,而这里也凝结了两个民族。无数的文化以及历史。
曾云风和蛛儿骑着两匹马直接离开了大都城,没有通知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去阻拦他们。
对于吴王出行本应该是仪仗繁多的,但是曾云风和蛛儿一声不吭的离开众人拿他们也没什么办法,在王府中自有人给他做遮掩。
毕竟一个吴王成天正事儿不干到处游山玩水说出来也为人诟病。
曾云风的手底下已经有了很多的文臣帮他处理政务,让他松快了不少,当然这些投靠来的文臣自然有一些会唧唧歪歪的想向曾云风劝诫,其目的就是要把曾云风这个人形图章留在吴王府来处理各地政务。
可是曾云风其实知道有些事情文官他们就能做,而且做得不差,单是以一人之力来治理整个中原是完完全全不够的,必须要辅以相应的幕僚秘书机构。
曾云风并不在意自己的那一丁点儿决断,现在天下初定最重要的是恢复民生,而这些事情曾云风相信这底下的这些文官一起来做要比他单单自己做更好。
曾云风作为一个长期以来喜欢当甩手掌柜的君主,他是不太喜欢把权利都握在自己手中的,这样不仅不利于很多政务的开展,反倒会把自己忙得团团转,而且效率很低下。
自古以来之所以皇帝要进行集权,其中很大一部分目的便是因为手中无权皇帝会感受到巨大的威胁,而曾云风对此却并不太在意。
他本就无心皇位,再其次现如今正值新朝初立,一切都是百废待兴,事情繁多,要忙的事情很多。
当前要提前立下政治制度的基础,自古以来各个王朝都有萧规曹随的习惯,一个国家初步建立的时候,如果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后面就会对此制度进行依从。
若是像曾云风经历那个时空的朱元璋一样事事躬亲大权独揽,甚至把宰相制度都完全废除掉,最后累死的只有曾云风自己。
曾云风他可不想像那个时空的朱元璋一样那么勤勉,再说他更是没有耐心天天坐在书案之前进行案牍文书工作。
他每天别的事情不多就是在奏章用奏章上用笔批上准与不准,关键是要看的奏章太多了。
相对而言,曾云风更愿意把这些权力下放。
以曾云风的了解丞相这一职位是必不可少的,丞相便相当于皇帝的另一只手,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只手。
另一个时空的朱元璋将丞相制度几乎废除,可是也没法阻止后来丞相制度以另一个形态继续出现。
同时估计也就朱元璋这个家伙可以做到几十年勤勉于政务,后期朱棣也好,朱瞻基也罢,明朝的后续皇帝都没有朱元璋这么勤勉。
这些皇帝虽然没有了宰相,可实际上却依然设立了类似的宰相,从内阁的阁臣获得了票拟权之后,明朝的丞相权利就又恢复了,只不过这些宰相的权力被分掉了,变成了所谓的首辅、次辅等内阁大臣。
宰相实质上并没有被完全的废除,这些内阁阁臣依然行使的是宰相的权力。
一人计短,众人计长,皇帝也并不是什么圣人,所以就难免有疏漏,不管这个皇帝是什么样的君主,究竟有多么多么厉害的聪明才智,也绝对避免不了会出现纰漏。
只有众人集齐智慧一起治理国家才能将这种错误以及偏差纠正到最小的范围。
一个人乾纲独断,虽然感觉像是效率很高,可是会带来很多后期的隐患。
如今大都的吴王府便是通过吴王府衙向外发布着各种政令,除去军权在五军都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