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是重表书画的最关键的一步,需要将刚刚处理好的作品反过来,揭去新加上的用于固定的背纸之后,在将已经浸润湿透的旧表的托纸和背纸一点点取下来,留下最核心的“画心”。
托纸与画心直接粘连,相当于画心的半条生命,行业中习惯将其称之为“命纸”。
因此显而易见,在揭托纸环节如果稍有不慎,必将伤及画心,如果手艺不够精细,将对书画造成最直接的损坏,甚至是造成无法再复原的损失。
要是石延年的《筹笔驿诗》在修复过程中遭遇到这般的损失,那周至和四表舅基本就可以定性为“民族罪人”了。
这个工作非常的艰难细致,耗时往往会很长,一般需要两天三天的时间,最烦难的可能会持续半个月以上。
在修复的过程中人是需要休息的,这种时候就需要给作品盖上湿毛巾,保持湿润。
揭托纸的过程有时候还会有彩蛋,如果古画是用复合的多层纸创作的,托纸揭完之后,可以继续“揭画心”,得到两幅一模一样的古画。
早年间很多古玩行,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一幅古画或者书法变成两幅,多赚一倍的钱。
但是经过这样处理的画心,毫无疑问的颜色会变澹,因此还要配合一系列的造假方法,将之变得更加“完美”。
这不能叫纯粹的造假,因为这样得到的两幅作品,的确都是真品。
经过这一步之后的作品,就需要进入下一步修复动作——脱酸保护。
因为书画无论是载体还是颜料还是装表方式,用到的都是大量的有机物,因此凡年代久远的书画,均可能出现酸化情况严重的现象。
稍带一力点,画心就有可能支离破碎,所以需要中和书画中的酸性物质含量,以达到延长其寿命的目的。
这一环节被称为“脱酸”,经过脱酸处理的作品,寿命会比之前增加四五倍,一百年内无需再大动。
对于古画来说,伴随这一步的,还有个“脱铅”的处理。
古代颜料里常常含有铅白,这是一种重要的调色剂,几乎所有颜料在使用之前,都要通过它调整到合用。
但是年久之后就会产生一个问题,铅会氧化变质,导致画面的颜色变得暗澹。
修复的方法就是在画卷上用湿毛巾围出需要复色的区域,倒上白酒,点火燃烧,始变质的铅料重新变成铅白,让画面重新变得鲜亮。
纸遇火即燃,这是常识,这步修复全靠眼力、经验,保护纸张的是经过这么长时间处理之后,纸张当中所含的大量的水。
高明的修复家就有这样的能力,让酒火熄灭之时,画面依旧保持湿润,且铅白修复还原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