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晃进了十二月,建文二年眼看就到了年尾,前些日子因为朝廷大军大胜而充满狂欢气氛的金陵渐渐也随着气温冷下来,不经意间,金陵城居然下起了大雪。
这些时日以来,北方的消息少了很多,燕王朱棣东昌一败后,就灰溜溜回了北平整顿大军去了,而俨然成了民众口中名将的盛庸也没有操之过急,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收复着城池,不仅德州重回了朝廷手里,连河间三府也渐渐开始摇摆起来,仿若燕王朱棣真是一败之间,就回到了当初那个只有北平的窘境。
南军北军进入了漫长的对峙阶段,正面战场没有纷飞的战火,金陵这个双方谍子角力的棋盘自然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些时日以来,潜伏在金陵的秘谍司和锦衣卫进行了一系列的间谍战和情报战,秘谍司的活动越来越频繁,不断为燕王造势,而燕王也再次公开派使臣到了金陵,再一次重申只要朝廷诛除方黄齐等奸佞,燕王就放弃南征返回北平,而对于燕王这种咬死了自己是在靖难的做法,朱允炆恨得牙关紧咬,却也拿朱棣没什么办法,只能严词拒绝,然后让前线的盛庸擦亮刀枪,等到开春就给朱棣来一记狠的。
与此同时,锦衣卫也越来越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上到官员,下到百姓,锦衣卫的昭狱再一次被新鲜的囚犯填满,秘谍司的动作越大,他们抓人就抓得越狠,双方不断地交手,但有顾怀亲自坐镇的秘谍司并没有露出太多破绽,再加上锦衣卫现在人手不足,几个月的谍战下来,也只能抓到一些散布传单流言的外层谍报人员,他们根本不清楚秘谍司的核心机密,锦衣卫的刑罚再了得,也拿他们没有办法,继正面战场的僵持之后,谍战战场也开始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平静。
而这两个月,要说最为离奇的事,还是所有人都公认的废物李景隆,居然再一次焕发了生机,站到了金陵的政治舞台上。
这一切都还得从东昌之战的战报传回金陵开始说起,黄子澄齐泰一系的官员在朝会上邀功,朱允炆也大方地给予了赏赐,但默默旁观的方孝孺就有点不乐意了,有个道理叫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之前一同辅佐陛下辅佐得好好地,怎么打了胜仗功劳就全是你们的了?三公三孤虽是虚衔,但他方孝孺也想要啊,于是方孝孺回去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一合计,第二天的朝堂立马就生了波澜。
而见到削藩派的三个大佬掐了起来,同样赞成削藩但对方黄齐三人深恶痛绝的官员眼前一亮,他们虽然同样赞成对藩王赶尽杀绝,绝不妥协,但对内,他们也希望把方黄这等无能之辈拉下来,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等无能之辈把持朝政实在是害人不浅,只可惜方黄齐三人因为分功吵得不可开交,朱允炆对三人的信任还是丝毫未减,反而是那些希望三人就此滚出朝堂的官员一通煽风点火却不见丝毫作用,只是让方黄齐三人的矛盾更深些罢了。
但就在前线形势一片大好,削藩派开始内斗的时候,原本一盘散沙薄弱到极点的另一道声音响起来了,从回到金陵开始人都不敢见的李景隆不知道吃错了什么药,跳出来开始大肆抨击方孝孺、黄子澄之流蛊惑君上,离间皇亲,是酿成靖难之役的罪魁祸首,应该把他们绳之以法,然后再与燕王讲和,让他老老实实滚回去当藩王,到时候自然天下太平。
当然,如果只是李景隆一个人跳出来,那大家都可以把他说的话当放屁不屑一顾,但让人吃惊的是,那些原本就不赞成削藩,只是没有机会发出声音的官员见堂堂国公赤膊冲锋了,居然捏着鼻子凑到了他的身边,开始一起摇旗呐喊,随着越来越多的官员加入,这一派的声音在朝堂上越来越大,甚至每天朝会都有官员跳出来声讨方黄之流,把位不高但权重的几人弄得灰头土脸,而最关键的是,他们还拿这些官员没什么办法。
要知道方孝孺黄子澄终究是臣子,朱允炆再怎么宠信他们,朝堂也还是要维持下去的,如果只是一个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