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从大西北地区东迁后,留在原地的那部分族群,整体被称作西戎,也被叫做氐、羌,或氐羌,这种称谓可能比西戎一词还要早些。
因氐羌人地处西部,后世也有人称之为“西羌”。
作为夏人、周人的近亲, 羌人也是炎黄子孙,《国语》中记载:炎、黄二帝为兄弟,炎帝得姓姜,黄帝得姓姬。
所谓姜者,亦羌也,两字同源,从羊从女, 在表示族类和地望时用羌,表示女性和姓氏时用姜。
在远古神话传说中, 大禹和其父鲧是氐、羌之人的天神与祖神,而大禹则出身于西羌,或者成为西戎。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炎帝之孙灵恝[jia]生氐人。
姜姓与姬姓长期姻亲,姜氏女子多嫁姬姓王为妻,在周朝被称作“舅家”。
因此,氐羌毫无疑问是正宗炎黄子孙,只是因为周朝建立后为了显示王族的高贵,而将同祖源的氐羌划归为所谓的“蛮夷”西戎而已。
周朝代商而立后,为表示对商(殷)人的敌忾,甚至将商之遗裔称为“殷戎”。
周朝之西周到战国期间,西戎专指中原以西、被周人视为蛮夷不开化的非华夏部族,即氐羌系统。
而在战国特别是秦汉以后的中国古代,西戎一词狭义是指氐羌系诸部,而广义则泛指中国西部各部族部落。
当时未被华夏族融合者,诸如仍然生活在西部地区的人群,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形成了西羌。
与华夏族形成规律类似, 西羌同样是由不同部落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松散民族联合体或共同体, 他们最早发源于黄河流域中上游。
在周朝之春秋时期活动范围扩大了,既从事畜牧业,也进行农耕。
“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见东汉许慎著之《说文。羊部》),“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从人,因以为号”(见东汉应劭著之《风俗通》)。
中国的汉字,是极为鲜明的表意文字,记载了大量的人文与历史信息,仅在目前可以看到的甲骨文中,“羌”字的写法就多达20种以上,有从羊从人者,有绳缚之者,还有从火者……这说明从生产生活方式来看, 古代西羌人为了生存需要, 有着非常繁多的劳动分工。
民族研究表明,即使古代西羌人的后裔——羌族在今天只剩下区区30万人左右, 但羌族与汉族、藏族以及傣族、白族、怒族、彝族、景颇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普米族等十余种当代民族都有着非常密切的族缘、血缘、亲缘关系。
今天,不少民族生活习性中仍然带有古代西羌人的特点,以致有“藏羌一家”、“羌汉一家”等说法,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羌族从古至今为中国民族和各个民族的形成发展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古代西羌种类繁多,且大多以动物之名为号,如白马羌、牦牛羌、参狼羌、黄羝羌、黄羊羌等。
还有一些西羌部落以地名为号,如勒姐羌、卑羌等。
公元前五世纪下半叶,西羌人的首领爰剑被秦人俘获,后来,爰剑设法逃回,并被再次推举为首领。
爰剑被俘期间,在关中平原学到了华夏族先进的农耕和生产技术,为提高西羌人的生产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到公元前384年时,爰剑之第四代孙忍通过不断扩张,占领了今天青海东部、甘肃西部、南部广大地区,这群西羌人被称作“河湟羌”。忍的儿子研,继承了父辈的雄心,将其部落联盟进行了新的扩大,遂由“河湟羌”改称“研种羌”。
秦朝建立后,蒙恬在第一次北征匈奴时,亦曾受秦始皇之命西征诸羌,将今青海、甘肃交接地区的西羌人征服,纳入秦陇西郡。
而这一次西羌国来的意图,恐怕就是被并入大秦陇西郡的百里土地吧。
因此正殿内静若寒蝉,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