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十一年,秋。
大朝会,文武百官陈列在殿前。
赵国的半壁江山落入秦国手中,秦王政打算一鼓作气,攻破赵国。
秦王政将远在秦赵边疆的大将王翦、桓齮、杨端和,全部调回京城,跟随李斯、顿若等臣商议灭赵之事。
小稚奴坐在龙案上,秦王政昂首阔步,端坐在龙案前,坦言道:“赵国大势已去,眼下正是灭赵的绝交时机,诸位爱卿可有灭赵良策。”
赵国大势已去,可惜赵王迁愚昧无能,朝中大权由宠臣郭开把持,而自己却沉溺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后宫生活。
更何况,赵国自长平之战后再无良将,廉颇、庞煖、赵奢悉数离去,朝中蔺相如等改革忠臣纷纷死亡。
秦王政话一出,满朝文武面露喜色,对秦王政一顿吹嘘,甚至有人马屁道:“君上,不出三年,赵国必亡。”
一人说话,百官附和,秦王政嘴上欣喜,但内心却为灭赵之事忧愁。
毕竟,赵国自长平之战后,国力大不如从前,渐渐衰落,但赵国铁骑依旧难以抗衡,同时赵军坚守壁垒,即便是在城外恶言挑衅,也不为所动。
就在秦王政眉头上挑,面露忧愁之色时,王翦手持笏板出列,先是吹捧秦王道:“君上把握战机,挥师北上,夺取赵军五百里国土,真是我大秦之福啊!”
旋即,王翦面色逐渐凝重起来,郑重道:“赵国国土受损,但自赵武灵王积累的国力仍旧雄厚,若是仓促讨伐,一两年难以攻下,恐怕会挫伤秦军锐气啊!”
王翦毕竟是稳,他很清楚,之所以秦国轻而易举获得百里土地,是因为赵国主力与燕国作战,秦军几乎没有受到太大抵抗。
赵军主力不容小觑,燕王喜倾动举国之力,二十万大军被赵军大败,可见赵军仍然骁勇,难以抗衡。
现在,赵军主力全部驻扎武城雄关,加上武城山天险,没有十足的把握,难以取胜。
此话一出,氛围祥和的大殿瞬间压抑起来,秦王政脸上挂着一丝不悦。
朝堂安静持续一分钟,终于有人出来反对,正是被小稚奴选中的上将军桓齮,桓齮呵斥道:“荒唐!大秦将士勇冠三军,虎狼之师势不可挡,赵国弹指可灭,何须一两年,只需君上一声令下,便可讨伐!”
杨端和捋了捋胡子,质疑道:“王翦将军垂垂老矣!”
朝堂上哄笑一团,纷纷指责王翦顾虑太多,难以跟赵军抗衡,还是早早回家颐养天年吧!
秦王政怒拍龙案,虎目微张,百官被秦王政的虎威震慑,纷纷垂首。
大殿内,静若寒蝉。
秦王政清楚,王翦虽老,但依旧很稳,跟擅长冲锋陷阵的桓齮、白起成对比。
见王翦面色沉重,秦王政安慰道:“将军见谅!可否细说如何灭赵?”
王翦见秦王政谦逊有礼,便郑重的提出自己的五年计划。
第一年攻赵,取平阳之地,次年进攻宜安之地五城,次年攻破番吾,第四年武城险关,第五年便可攻打邯郸,一举灭赵。
秦王政微微点头,百官虽然不同意,但见秦王政没有表态,便沉默不语。
秦王政也喜欢逐步蚕食,但逐步蚕食却给了赵国喘息时间,更增强了山东六国合纵抗秦的底气。
秦王政眉头一挑,询问道:“诸位爱卿,对王翦将军五年吞并赵国的计划可否赞同?”
百官们面面相觑,他们自然是反对,但秦王政没有表态,若是公然反对,触及龙磷,岂不是必死无疑。
不过,桓齮倒是有着少年的意气,不顾众人目光,质疑道:“五年?太长!”
一句话重重砸在王翦的额头上,只见桓齮继续道:“倒不如吞并武城,直逼邯郸,攻破都城,赵国其余诸地还会反抗不成?”
秦王政脸色露出喜色,微微道:“桓齮将军,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