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兰陵县。
荀子正在给学生上最后一课。
荀子年幼时曾在稷下学宫求学,之后被春申君看中,被任命为兰陵令,在兰陵长期执政,执政之余,在兰陵设立学堂讲学。
史书记载荀子是儒家弟子,但根据后世传闻和记载,严格意义上来说,荀子是杂家代表人物。
杂家,便是将百家学说杂合在一起,分类总结。
荀子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教出的弟子也是术业有专攻。
更重要的是,荀子不想儒家的弟子一样只会说空话,而是个知行合一的实干家。
荀子在课堂的最后为学生指出一条明路:“秦四世有胜,数也,非幸也!”
大意为:秦国历经四代先王的不懈努力,崛起是必然的,靠的不仅仅是运气。
坐在草席上的众人点头,秦国的四位国君均有作为。
秦孝公通过商鞅变法,依法治国,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惠文王、昭襄王、庄襄王继承他的遗志,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即便是战国四公子,即便是精兵悍将,即便是九国合纵攻秦,也大败而归。
自从那以后,秦国的强盛已是大势所趋,无人可挡。
人群中的两人博古通今,才华横溢,对荀子的观点深表赞同
其中一位,他的政治理念奠定了后世千年的基本格局。
而另一位,他的法家思想被奉为无数国君的治国理念。
未来推动大秦帝国完成大一统的左丞相李斯和集法家思想于一体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
算上时日,秦王刚刚亲政。
秦王嬴政会举全国之力,荡平六国,一统天下。
算上时日,嬴政刚刚亲政,正缺少一位贤臣辅佐。
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前往秦国谋求生路。
而去秦国谋求生路岂是那么容易?
最后...
荀子在最后一节课,让大家写一篇毕业论文,阐述自己毕业后的去向。
一炷香的时间后,学生们纷纷落笔。
而荀子作为监考老师,悄悄的走到一名同学的身后,俯下身子仔细的敲了敲,随后无奈的摇了摇头。
那名同学先是咯噔一下,然后低头查看自己木牍上写的文字,眉头紧锁,一脸的匪夷所思,开始质疑自己写的文章。
原来,那名学生写的是他日后要做一名侠客,在江湖中游荡,忠肝义胆,盖世无双。
但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荀子,自然看不惯侠客,行侠仗义却被荀子看做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随后,荀子走到一位身穿丝帛的商人面前,他的文章全是废话,核心也就两个字:挣钱!
荀子揉了揉眉心,反问道:“挣钱是为了什么?”
商人拍拍自己的钱袋,淡淡道:“为的是让子孙后代无忧无虑!”
荀子强颜欢笑,本以为商人会帮扶国家,没想到竟然为的是自己!
看到老师有些尴尬,商人豁然起身,补充道:如果有一天我富贵了,一定不会忘了你们的。
若是商人当着一群农耕子弟说这些,一定会被所有人笑掉大牙的。
但是在座的人都有着雄心壮志,听完商人的演讲后微微点头。
荀子顺着过道看同学们的文章,皆是无奈的叹气。
这些人有人希望退隐山林,躲避战乱,有人希望勤勉耕种,养活家人,有人希望做纵横家,舌战群儒。
荀子表面高兴,内心却早已炸裂,心中暗道:你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
当荀子看到李斯的文章后,瞳孔一缩,仔细阅读后,竟赞口不绝。
大意为:他早年在上蔡担任田蔷夫(看管粮仓的小吏),但他看到粮仓和厕所的老鼠不同的待遇后,果断辞去官职,来找荀子学**王之术,日后去更好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