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水车是干嘛的?”
那妇人一笑说:“这里是纺纱厂,知县大人差人办的,专为我们这些节妇所设。弄出来的麻纱,也专门有宁波商贾来收。这大水车也是用来纺纱的,说是知县大人,翻阅宋代古籍,遍访工匠造出来的!”
王阳明笑着拱了拱手说:“看来这位知县,真是一个好官!”
“可不是!董大人可是真正的青天,没有他,不知多少百姓的会没了生计!”
妇人说完后,就端着一个木盆走进厂房,只见大门处,立着一块牌子,写着“德化县合作纺纱厂”。
王阳明望着这些忙活的百姓,心里头不由得泛起一阵欣慰,一位官做一件实事,就能让这些多百姓受益。
看来学问必须经世致用,不能经世致用的学问,与百姓何干?
……
翌日,德化县学。
王阳明通报之后,在县学中开始讲课。
可惜县学早已经废弛,此刻县学中,只有秀才、童生不到三十来人。
他们得知王守仁的大名后,都倍感荣幸。
单单一个神童之名,就早已让王阳明闻名江南,更别说王家同南昌的诸家乃是世交。
王阳明对讲解心学,也早已经驾轻就熟,开篇同样讲的大学,将“新”和“亲”之说抛出,进而引出对朱子理学缺陷,巧妙的对道统进行“再议”。
在做的学子一个个都是有些呆滞,他们之前未曾听过心学,此刻听来不由心头大骇。
不少人怀疑,也有一部分似在沉思,少数人则是隐隐激动。
王阳明不急不慢,将各种道理论据一一说来,最终将话题,引向“人人皆可为尧舜”。
当致良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被他提出,并运用进八目三纲中时,在座学子终于露出惊艳之感。
一些人不愿再听,想要坚守程朱理学,便是告罪后退下,但大多数人都正襟危坐,准备听王阳明重理八目三纲。
八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阳明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来解这八目,重新理出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学以致用,济世救民这几条。
又将从颜政哲学中学到的认识论,用儒教的话术阐述一遍,得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践行,行的结果,验证知的成果,行的过程中又加深知,故而学无止境、行同样无止境。
这同另一个时空的不同,就在于王阳明吸收认识论,将认知和实践,视作是相辅相成的对子,而不是像另一个时空那样,认为行是知的结束。
在座学子无不惊艳,觉得王阳明这套说法,确实比理学更加的有道理。
更重要的是,比起理学似乎更加的讨人喜欢,单单是一个“人人皆可为尧舜”,就能让不少读书人奉为信条。
王阳明自信从容,阐述完大纲后,便扫视在座学子说:“人人胸中都有个圣人,只是不自信,又不肯努力,所以埋没了这位圣人。”
学子们都不由一笑。
他又看着一位穿着寒酸的学子说:“你胸中有个圣人。”
这名学子马上站起,慌张得很:“不敢。”
王阳明叫他坐下,笑着说:“众人皆有,你怎么就没有?天下万事都可谦虚,唯独这事不可谦虚。”
该学生一脸激动,笑着接受。
王阳明再度扫视在座学子,朗声道:“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后他又语重心长地解释道:“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此良知。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强而致的是贤人,不肯致的是愚人。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备,而皆可为尧舜者,以此也。
经世致用,同样是为了致良知,良知不践行,不为良知!道德文章做的再多,于国于民于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