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都不闪不避。
砰砰!
陈识踉跄着连退四五步才站稳,苏乙却只是晃了晃,他刚要上前继续,却见陈识面露痛苦捂住胸口伸手做阻止姿势,他顿时停下脚步。
“低估了你的力气,岔气儿了。”陈识缓了一会儿,才揉着胸口道。
苏乙笑了笑,活动了下双臂。
其实陈识的力气也不小,但苏乙受过抗击打训练,陈识那一拳的力气对于苏乙来说,连平时训练的极限都还没达到。
相对来说,苏乙这一拳的力气,经过现代科学系统针对性的训练,远超出这个时代所有的武人,除非是天赋异禀的大力士,才有可能跟苏乙的力气媲美。
“那天在码头,我远远看你,觉得你所学甚杂,博而不精。”陈识一边揉着胸口,一边重新走到场中,“像这样的武人,打一般人还可以,但碰到真正的高手,就不行了。”
“但今天跟你交上手了,我才知道我错了。”陈识站在苏乙面前不远处,“你的力气很大,也很灵活,关键是你所有的拳法,全被你融为一炉了,这可不容易。这事儿,是你那个外国师父教你的?还是你自己琢磨出来的?”
“是有人这么教我的,不过教我的是个国人。”苏乙答道,“这种技击的方法,叫综合格斗。”
“倒也贴切。”陈识若有所思,“洋人武学理念跟咱们国人的武学理念迥然不同,甚至有的地方是犯冲突的,我看你刚才不停摆动身子,你躲开我出手的时候也摇头晃脑的,这在咱们国人武学里是大忌。”
苏乙演示了一套组合,摇摆下潜的闪避动作都用上了。
“你说的是这样吗?你觉得孰优孰劣?”苏乙问道。
两人真就如纯粹的武人一般,探讨起武学来。
“谈不上优劣,只是理念不同。”陈识摇头,“洋人的想法很直接,你打我,我要么挡,要么躲。看两步,走一步。”
“但咱们的武学理念就比较复杂,你打我,我想的是御敌于中门之外,就是以攻为防,而且讲究尽量以小幅度的动作来御敌。你一拳打来,我能动手腕子,就绝不动脖子。”
苏乙想到原剧情中耿良辰说过的话,忍不住笑道:“你是说腕子细,脖子粗,动腕子总是要快过动脖子?”
“是这个理儿。”陈识也笑了,“但在你身上不适用,因为你动脖子比一般人动腕子快多了。”
不止是苏乙不适用,只怕所有打拳击、打MMA的拳手都不会同意这个说法。
这倒不是说陈识的理论是错的,因为如果苏乙自己跟自己比,他自己动腕子肯定比自己动脖子快。
照此推衍,苏乙防守的时候如果用动手腕的方法的话,也肯定比动脖子的方法快。
但苏乙为什么不用?
原因很复杂,最主要是因为风格。
MMA的格斗风格,决定了该晃动的时候是要晃动的,在擂台上一定要动起来,一动不动,就是别人的活靶子。
而且只有动起来,才能打出自己灵活、多变、多角度的节奏和组合。
“你刚才的功夫,是咏春听桥?”苏乙也好奇问道。
刚才陈识不动则已,一动如脱兔。而且他的速度和反应也极快,这其实就是咏春听桥里的功夫。
在传武中,很多门派都有类似的功夫,这个“听”字很容易就被误导,让外行以为这是什么听声辩位的法门。
但其实不是的,听桥不是真的用耳朵听的,而是通过手臂的触感还有灵敏度,来感应对方的动作,并且做出相应的动作,或消或打。
为什么要听桥?
这是有科学道理的,不是为了装逼。
人眼睛看到的景象,是要先传回大脑里去解析,然后再由大脑发出指令,传达给手臂做出反应。这样一来,当你的眼睛看到对方的某只手动了,你再去思考应对方案,再选择执行这个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