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二,这已经是靖安动乱的第四天。
也正是在今天,赵延洵召集了常朝,参加朝会的官员正往崇政殿赶去。
按大晋组织,每逢初一和十五举行大朝会,除此逢双数举行常朝。
只不过,这条规矩从未严格执行过,包括定下这条规矩太宗赵洪章。
勤勉一些的皇帝,每月常朝缺个两三次,惫懒一些的甚至连大朝会都想省略。
在大晋已有的十一位皇帝中,赵延洵的勤勉程度排在中等。
大朝会他基本照常举行,而常朝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罢朝,这也引得御史谏言不断,只不过赵延洵魏加理会。
从五月十五的大朝会之后,赵延洵已罢了三次常朝,在此期间发生了靖安动乱。
具体情况朝廷上下都有了解,但对此事皇帝并无明确说法,这让官员既好奇又着急。
今日召开的朝会,让他们猜测肯定是为了这事儿。
不管怎么说,江西郡发生的事,朝廷必须给出官方定性。
既然是常朝,规模自然会小许多,只有各部堂主要官员参会,人数不超过四十个人。
这也意味着,能参与常朝的官员,都算得上是朝廷高官。
众人陆续进入大殿,此刻御座上还空着,众大臣便各自排班站立。
虽然好奇江西郡的事,但这些人进了大殿,就没有再去想这这些事,毕竟他们各自手里的活儿也不少。
如果一会儿皇帝问起,他们回答应对失措,那可就是自寻苦吃。
众臣在大殿了站了十几分钟,才听见后方传来了脚步声,于是一个个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如今这世道,做官的都很憋屈,以前受气可以撂挑子不敢,现在则是受了气也得忍着,继续想尽办法把差事办好。
撂挑子不干,等于把家族置于险境。
赵延洵执政后情况充分表明,只要手里的刀子够硬,什么清流浊流都得好好干活儿。
官员们屏气凝神之际,赵延洵已在宦官簇拥下,缓缓出现在众人面前。
只见他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着十二章纹衮服,行走之间尽显帝王威仪。
“臣等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
众臣随即起身,而后恭敬站立,等待着皇帝开启话题。
事实上,常朝也有一些定例,只不过赵延洵继位后,这些规矩全都被弃用了。
“诸位爱卿,匈奴左贤王禺山,昨日已到了天御关,与罗伦进行了第一次谈判!”
赵延洵一开口,谈的却是胡人的事,让到场官员们深感意外。
“他们正与西蛮子交战,粮食武器全都缺乏,他们如今苦不堪言呐!”
在场众臣都认真听着,相比于江西郡的骚乱,关外的敌人无疑更难缠,此刻摆上朝会貌似也很重要。
“想必你们都知道,匈奴人的左贤王,等于是他们的太子,匈奴单于把他派了过来,足可见情势危机!”
听到这话,在场众人尽皆点头,这番论证乃是实情。
“这种情况下,匈奴人向咱们求援,你们说该不该帮?”
这个问题,赵延洵可以一言而决,但他还是拿到了朝会上说。
一方面,这是对朝臣的尊重,另一方面他也确实想听听意见。
“如今国内凋敝,动兵消耗极大,若能驱狼吞虎,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第一个发言的是陆朝文。
作为内阁实际上的“首辅”,他的消息渠道非常广泛,所以对关外的局面有一定认知。
既然匈奴人愿意和西蛮子死磕,那么大晋躲在后方坐收渔利,又有什么不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