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唐的实力差距有多大。
之前陈景恪略带羞辱的言词再次浮现在脑海里:你们吐蕃有什么资格和大唐以兄弟之国相称?
现在他终于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
确实很可笑。
从震撼中恢复过来之后,大唐的官吏露出了喜悦的表情,看向藩属国的眼神比之前更多了几分居高临下。
就在众人震惊于大炮的恐怖威力的时候,操炮手们可没闲着,按照步骤开始下一轮的操作。
清理炮膛的清理炮膛,准备弹药的准备弹药……
一个代表着装填手的士兵,把一根铁杆放进大炮尾部预留的凹槽,转动几圈会跑尾部被打开。
一个五公分厚圆形带凹槽的铜柱,从炮筒里掉落出来。
然后装填手先是把一个锥形炮弹塞进炮膛,又塞进去一个药包。
再次把铜垫子塞进去,并把尾部的铁栓合上。
一次配合娴熟的装填工作完成,随着一声令下有是一轮发射完成。
不管是操炮手还是远处观看的那群人,都不知道从尾部装填弹药意味着什么。
前膛炮和后膛炮,哪个先出现的?很多人都以为是前膛炮先出现的,后膛炮要等到十八九世纪才出现。
其实这是错误的。
前膛炮和后膛炮是差不多时间出现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都在使用后膛炮,但后来纷纷改成了前膛炮。
有人要问了,为啥呀?
原因很简单,密封技术不过关后膛炮漏气,为了减少能量浪费不得不把尾部铸造成一体采用前膛炮。
直到后来一个叫阿姆斯特朗的人发明了螺式炮闩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后膛炮逐渐成为主流。
但即便如此前膛炮也没有被淘汰,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采用前膛还是后膛。
比如迫击炮炮管比较短,用前膛技术反而更加的方便。
加农炮、榴弹炮等炮管比较长的大炮就采用了装填比较方便的后膛炮。
当然了,后膛炮还是有先进之处的,比如比较容易刻画膛线。
同样型号的大炮,后膛炮的射程、威力、精度都要超过前膛炮。
陈景恪作为穿越者,自然是一步到位直接直接拿出了最成熟的后膛炮——既阿姆斯特朗炮。
为啥他这么熟悉这种炮呢,说起来也是民族悲剧——这种炮首次大规模应用于实战就是英法联军入侵满清的时候。
英法联军凭借此炮,攻陷了使用老式前装滑膛炮的天津大沽炮台。
僧格林沁的三万五千名蒙古八旗骑兵,在八里桥被英法联军的阿姆斯特朗野战炮打垮聚歼。
作为鲜明对比的,此战英法只阵亡五人,四十七人受伤。
当时看到这段历史这个数据的时候,陈景恪心中只有愤恨与悲伤,因此记住了阿姆斯特朗炮这个名字。
后来在网上搜索这个名字的时候,顺便了解了火炮的发展史。
他痛恨侵略者却不痛恨这种大炮,更何况现在他是穿越者,能够提前几百年用这种大炮造福华夏文明。
所以,直接一步到位搞出了阿姆斯特朗炮。
当然了,这种炮现在叫神威大将军炮。
而且在此基础上,陈景恪还特意增加了减后坐力结构。
说白了就是在炮口位置,预留两排对称的排气孔。
不要小看这几个孔,能大大减小后坐力。
不过阿姆斯特朗炮也有缺点,那就是炮闩质量问题,以及锁栓重量问题。
火药爆炸的瞬间产生的推力,很容易把炮闩震裂。
锁栓的大小重量和火炮本身是成正比的,越大的火炮锁栓就越重,几十斤的栓要一两个大力士才能操作。
所以在原本的历史上,又用了二十年改进技术后膛炮才取代前膛炮。
不过对陈景恪来说都不是问题,一来高炉炼出来的钢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