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十国帝王> 章三十四 亘古之真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章三十四 亘古之真理(2 / 3)

俘虏杀与不杀、何时杀尚在两可之间,但耶律黑格的人头,还是要挂在城门上示众,以警世人。

在城墙上,李从璟看到了那数十名工匠的尸体。

契丹军在对这些人举起屠刀的时候,内心的确是愤怒的,所以这些工匠全都尸首分离倒在血泊中,他们的衣衫是素色的,所以血迹更加触目惊心。

这些耗费无数心血,打造仪坤州防线,以保护契丹军、以助契丹军赢得战争的工匠,大概怎么也想不到,他们最终会死在契丹军的刀下。

李从璟本想见一见主持修建仪坤州防线的工匠首领,因为仪坤州城防工事的确是大家之作,他还想将此人带回大唐,让此人日后为大唐效力,如今人是见到了,却再也没有让刘仲为国赎罪的机会。

身为唐人,纵然有万般无奈,但一身在大唐学到的本事,最终却用作了帮助敌人对付母国,怎么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过。所以当李从璟看到工匠中有不少唐人时,他心底很是愤怒,他很想将这些人鞭尸,然后拖下去喂狗。

“契丹国中有不少唐人,其中不乏成了契丹军士的。”莫离注意到李从璟眼神的变化,便低声提醒。

莫离这话不错,契丹军大抵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契丹本部族人,二是臣服部落勇士,三是地方州县中服役的。

第一部分是契丹军绝对主力,这些人平日放牧,战时出征;第二部分其实不多,因为契丹军出征时,一般只要臣服部落出钱、粮、马匹等物资;第三部分中就有一些唐人了,毕竟契丹国中的州县是契丹安置唐人的主要所在,不过这部分军士也不出征,只守备地方。

“早年间,幽云局势紧张,诸侯混战频繁,数十年间,百姓亡命而入草原者不知凡几;而后契丹势起,阿保机南侵,为其所虏而被迫入草原者,又不知凡几。许多年来,这些人在契丹落地生根,成了契丹治下之民。民乃国之本,阿保机时契丹之所以能国势中天,与此有莫大关系。”李从璟想起许多事,心头有些复杂,如何处理契丹国中的唐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唐末五代,在草原与中原的民族交流与融合问题上,其实是个非常时期。

说它是非常时期,是因为它划分了两个不同的时代。

在此之前,中原民族与草原民族的交流、融合,基本是单向的,即草原民族内迁,而后融入中原民族。

这种交流与融合,有战争方式,也有和平方式。自从汉武帝开创了大举收服草原人的先河,草原人便开始了这个不可逆转的历程。

这个历程最具代表性的时期,是五胡乱华的时候。

而五胡乱华的最终结果,是五胡最后都被汉人融合,成了汉人。

他们被融合,变成汉人,是因为什么?因为汉文化。

唐前期也大体如此。唐后期至唐末五代,情况则有不同,它划分两个时代的原因也在这里。

这一时期,开始有汉人成规模北迁,越过长城居于塞外。

原因无非两个。第一是主动的,躲避战争兵灾;其二是被动的,被草原人掳过去。

汉人北迁,结果是什么?

促进了草原政权的强盛。

为何五代之前的朝代,草原人无法真正入主中原,而五代之后,出现了元、清?

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草原政权变强了。

因为草原人学习汉之先进文化,被汉化的程度深了,所以其政权空前强大起来。

由此可见,幽云十六州的割献,对草原到底意味着什么,其相对对汉民族的影响,又有多么大。

“汉人北迁,起初时人数少,彼时之民携绝对先进之文化,进入草原之后,为草原人所仰慕、拜服,遂得以在草原上地位显赫,但此时一者因为北迁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