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祭祀祖祠有着严格的规定,像武媚娘这样的妾室其实是没有资格的。
妾室这种身份在家族中不仅不能祭祀祖祠,也不能被列入族谱,死后更不能同穴。
但杨帆作为现代的灵魂,自然没有这么多讲究。
武媚娘、萧诗韵、徐惠等妾室也一同被带来祭祖。
这种异于常人的举动不仅惊掉了仆人的下巴,也让武媚娘几女感动待一塌湖涂。
祭祖结束之后,一家人便聚在正堂里吃年夜饭,年夜饭吃完,要守岁。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祟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后世。
其实守岁也有着一个传说。
守岁,古时实则叫“守祟”。
就是指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
后来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勐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岁”。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岁”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祟”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
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祟”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年最后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
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
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
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古人缺乏娱乐,守岁自然是枯燥无味的。
不过,在杨帆面前却变得有趣。
趁着大家闲聊之时,杨帆让杨来福领着十几个青壮,赶着几辆马车,运来几十车方方正正的大纸箱子。
一车车的烟花直接堆成了一座座小山。
来到大唐的第三个年头,杨帆准备来一场史无前例的烟火表演。
暮色渐深,喧闹的长安城渐渐沉寂下来。
尽管平素严格执行的“宵禁”,但从小年开始直至上元结束都将取消。
对于大唐百姓来说,除夕之夜阖家团圆是亘古不变的传统,即便平素最撒欢的纨绔子弟,今夜也都老老实实的待在家里。
亲情,这才是华夏文化最凝炼的底蕴,也是深入骨髓的一种意识。
寂静的夜空中不时传来零星的爆竹声响,让整个京城有了一丝年味。
此时皇城内也是灯火通明,一盏盏大红色的灯笼被高高挂起。
明亮的灯光将整座皇城笼罩在一层橘红色的光晕之中,庄严肃穆之中平添了几分喜庆。
李二陛下的甘露殿内,此时笑语欢声。
自从李二陛下登基,似乎是为了掩饰自己对待亲生手足的冷血残酷,愈加重视亲情的维系。
所有的未出嫁的公主以及尚未就番的皇子,只要留在京城,都尽可能的来到太极宫吃一顿年夜饭并一同守岁。
当然,也免不了一众嫔妃。
一众莺莺燕燕不约而同的来到李二的寝宫,平时相互勾心斗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