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水,把当作午饭的窝头塞进肚子,便一直没有歇一歇……若不是偷吃些收割下来的稻粒,根本撑不到这时候。
一天下来人人累的头晕眼花,饿得眼花头晕,一听到‘放工’的命令,俘虏们如蒙大赦,纷纷起身走到地头,将镰刀交给监工的齐军,在监工的指挥下站好队。
这时便有齐军上前,一边清点人数,一边往俘虏们的身上套绳索。许是熟能生巧的缘故,齐兵捆绳子的动作十分麻利,等人数清点完了,也把秦军二十个一组、糖葫芦的捆了起来。
见人数正好,齐兵便牵住绳子一头,将俘虏们牵牲口一般的牵走,向远处灯火寥落的村庄行去。又饿又累的俘虏们只想快点吃饭,然后倒头便睡,是以自始至终配合极了,竟没一个捣乱的。
乌山村是个兵村,本来就没什么百姓,眼下又来了这么多俘虏,更是把住在这的军属都吓跑了,不是回娘家,就是走亲戚,反正秋收这段时间是不会来了。结果一来二去,村子里便只剩下官兵和俘虏,成了军营加牢房,或者说干脆就是个劳教场所。
一回到村里,兵士们便将俘虏们牵进村子中央的一排排破旧透风的房屋内,这些房子本是军队的营房,也是乌山村最初的建筑。后来日子久了,村里的房屋越来越多,兵士们便陆续搬了出去,这些简陋的土坯房自然废弃了。
当然,俘虏是没有人权的,若不是为了便于管理,齐国人会让他们幕天席地的。大的屋子关五六十个,小的房间关二三十个,都塞得满满当当。
从这会儿到明早晨,这些人的吃喝拉撒都在里头了。不过齐国人还算厚道,他们给每个屋两个大瓮,一个盛水一个供人便溺。所以认清形势后,你会发现没什么好抱怨的……
那枯瘦老者和青年人同在一间三十人的囚室里。地上有一圈破草席,席子上还有些破布头、烂棉絮,似乎是充作御寒的。但你要是因此以为齐人还有些人道,那就大错特错了,若不是怕这些囚犯伤风感冒,从而影响了秋收,谁管他们去死?
在屋子中央还有一张瘸了条腿的桌子,用一块土砖垫立着。十几只满是缺口的碗,一把黑乎乎的竹筷子,胡乱地放在桌上,桌边还有两张破凳子,这便是这群人的饭桌了。
什么,你说只有两条板凳,不够用的?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桌子也不能同时容纳三十个人吃粥。什么,你问怎么又吃粥?晚上又不干活了,难道还要浪费干粮吗?
互相解开绳子,三十个人便散开了。
枯瘦老者和那青年人显然有相当地位,其他人一进屋便纷纷歪倒在席子上,但两人却不紧不慢的走到桌边,一撩衣裳后襟,在仅有的两条板凳上坐下,一副达官贵人的做派,动作丝毫不走样。
有个低眉顺目的小子过来,先朝两人施一礼,再从桌上取走那摞碗,分与众人去大瓮中取水饮用。他则端了两碗给桌上送去,便悄无声的退了下去。
甚至还有两个小子不顾疲劳,上来给这一老一少捏脚。
受到非一般的待遇,坐凳子的两人却没有丝毫得意。他们面色凝重的对视着,久久无语。
好一会儿,还是那年轻人先沉不住气,他拉着板凳与那老者坐近些,压低声音问道:“怎么办?”
老者挥挥手,把捏脚的小子斥退,活动下酸麻的肩周,小声道:“等着吧,千万不要露出破绽,万一明了那位的身份,才是天大的篓子呢。”
年轻人也活动下膀子,叹口气道:“也是,反正‘他’的处境应该比咱们好,只好先等着了。”
这时只听着‘铛铛铛’的声音在门外响起,这是开饭的声音,屋里躺着的人一下子都坐起来,直直望向桌前的两人。
两位‘大人物’只好停下话头,随便点两个囚犯道:“去把粥抬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