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孙乾先学习基本笔法,然后教给那几十个有基础的。
那些老师学会之后,就可以分头教给那些孩子们。
王易不觉得他们学不会,三百千这种蒙学教材,是经过中国古代上千年检验的,是最快地让孩子们学会基本常用字的读本。
而简化字也比隶书要容易学得多。
这些人,就是文化的种子。
现在看起来很弱小,很可笑,可是当这种简化字推广开来之后,当万万的民众都开始识字之后,士族对知识的垄断,还能保持多久?
而这样做一开始,是不会引起士族的警惕的,简化字而已,学了,能不能看懂古籍都不知道,看不看得懂经典也不知道,学了又能有什么用呢?
这年头,书籍可是很难得到的,虽然蔡伦造纸,可是纸张依旧质量很差,书写不便,也不易保存,所以还是以竹简为主,藏书是很难获得的,只有那些大族,才能够拥有足够多的藏书,来让家中子弟观看。
很多东西,无非就是个信息不顺畅的问题,比如那些经典的战争,一些作战的手段,现代人看来没什么出奇的,可是在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时候,你先想到了,就能够让人吃上大亏!
而很多事情,是没法凭空去想的,然而只要说穿了,就不值得一提。
一个人的智慧,凭空又能够积累多少知识呢?可是如果前人将知识留下来,后人学习起来,就更快,就更加地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走得更远,知道得。
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简化字是带不来这种传承的,所以不会引起士族太大的警惕。
而等王易的实力壮大了,对士族的依赖减少的时候,他就能够更好地推行自己想要推行的东西。
温水煮青蛙,闷声发大财。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把自己人弄得多多的,把敌人弄得少少的,这才能够更好的胜利。
王易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不打算中二的冲着全天下喊什么”士族就是阻碍国家进步的根本!”之类的话,从而把自己放在天下士族的对立面。
现在天下百分之九十的财富和文化,还是集中在士族手里啊!
你这样和他们去对抗,是不是找死?
何必呢……
还是慢慢来吧。
徐庶和孙乾,则是陷入了这几本书中去。
以他们的智商,当然知道这是文化推广的最简单的方法。
虽然现在只是三百千,学了也就是知道一些基础的知识,可是如果简化字推开,把那些典籍和有用的知识都以简化字的方式体现出来,再配合比较便捷的文字储存的东西的话,那整个天下的文化学习的方式,都会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了!
一个可能就学过一千来个简化字的,他就有能力在乡间,在村子里,教授本地的小孩,让他们认识一些字。
认识字有文化之后,这些孩子,就会有一些产生要出去看看的念头。
他们也许会游学,也许会四处看看,整个大汉的基层,都会变得比以前更加的有活力。
当然,现在是乱世,可是那些念过书,认识几个字的孩子们,在长大之后,不管是屯田,还是进入军中,或者去当一些低级的官吏,他们都会比别的人更出色一些,因为他们念过书,认识字,哪怕是简体字,他们也能够比其他人更快的了解一些事情。
他们会比同龄人活得更好一些。
然后他们也会教授自己的子弟,或者是其他人的孩子。
学会简体字的会越来越多,懂得交流的也越来越多。
慢慢地,简体字会变得更加的广泛应用,慢慢地取代现行的隶书。
然后,文化会被人学习,士族的优势,慢慢地也就丧失了。
到时候,查举、征辟 ……这些更讲究人际关系的选拔官吏的方式,将会自动地显得不合时宜,等绝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