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饶有兴趣地看着杨玄感与李密。
他认为。
是时候杀鸡儆猴,先收拾一两个人了。
……
……
迁都一事,最终,在杨广的大力主持和大隋朝王公贵族、文武百官的热烈“支持”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杨广不求每一个人都举双手双脚赞成,本着少数服从多数,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只要大多数人支持,就有可行性,更何况,事实证明,即便是有一些思想比较僵呆固化之人,当看到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顺应潮流之后,他们也终于按捺不住了。
最后统计上来的结果就是,与会的每一个官员,都在杨广准备拟迁的新都汴梁,占了一块地。
谁。
又会嫌地多呢?
……
……
大业四年秋,即公元608年,远在豫州的汴梁一带,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豫州刺史杨源深知皇城建设的重要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皇城乃是国家的命脉,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在皇城建设这样的大事上,再怎么认真仔细,都不为过。
杨源组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城市建设施工的监理班子,将每一个细节都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无论是建造宫殿时的地基开挖,还是选材用料;无论是每一条大街的长、宽,每一栋民舍的大、小,高矮;甚至到一块小小青砖供应商的选择,杨源都亲自过问,并派专人负责。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整个汴梁城建设中的用工、用料,每个人,每一块砖瓦,每一根木料,都有详细的出处,都有据可查。
由此。
也可见杨源办事之严谨,亦知当初为什么杨广会选他做豫州刺史了。
杨源也知道,等到皇城建设好了,要是让陛下十分满意的话,自己的官位,必定会像坐了火箭一般向上直窜,他这个豫州刺史,也必然会代替掉长安刺史张天佑的位置,而一举成为大隋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前途不可限量。
杨源甚至在夜深人静,无人的时候偷偷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必会走进大隋朝的最高权力中心,出王入相,位极人臣。
“呵呵呵……”
杨源不由自主笑了起来。
立在旁边的师爷挠了挠头,最近一段时间,经常见大人无缘无故就突然发笑,也不知所为何由。
可是。
他又不敢说。
也不敢问。
……
……
亦是大业四年的秋天,长安城中的老槐树,已经掉光了叶子,唯有苍虬扎天的树枝,指向苍天,仿佛在喝问着什么。
天上。
悲雁两行,时有哀鸣。
一片白云。
随风飘动。
若是往远处看,远远的大街上,似乎走着一行押着犯人的囚车,囚车两旁,是一长队负责押送的军士。
旁边的商铺、民房处,人头攒动,数不清的百姓在道路两旁夹道观看那一长串的囚车,许多人都将目光落在了最前面的那辆囚车上。
囚车上,一个看上去面貌清矍,精神尚可的中年人,微微闭着双眼,一言不发,他的嘴唇已经裂开了无数血口子,他的头发也已经散开,披散在两侧,被秋风一吹,就已显露出了发根处的白。
有些认识他的人惊呼道:“那……那不是礼部尚书杨玄感,杨大人么?
他这是怎么了?
犯了什么罪?”
旁边,一个面貌老成的汉子忙嘘道:“嘘……小点声。
……据说,杨玄感被皇帝陛下定了十条大罪,如今,举家都被下大狱了,至于他的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