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后。
御座之上,朱棣环视众臣,接着说道:“都督佥事陈亨劳苦功高,依制当封伯爵,朕打算封其为泾河伯,诸御史及兵部、礼部有司诸卿,可有异议?”
兵部尚书茹瑺犹豫片刻后,出列躬身道:“启奏陛下,陈亨虽然过去屡立战功,可眼下并没有立下大功,封伯有些勉强。”
礼部尚书郑沂随之出列道:“臣附议。”
兵部侍郎齐泰紧随其后道:“臣附议。”
监察御史解纶以及数名御史也附和道:“臣附议。”
“太子,你怎么看?”朱棣望向朱高煦道。
虽然朝堂之上有不少人反对此事,可朱棣还是决定坚持之前的观点,他希望朱高煦能向着他说话。
朱高煦对陈亨没多少印象,但他不想忤逆朱棣,于是躬身恭声道:“儿臣认为陈亨劳苦功高,可以封伯。”
于是,朱棣便顺势强硬的说道:“太子言之有理,朕认为陈亨封伯,合情合理合法,并无不妥,就这么定了。着有司草拟册封诏书,快马加鞭送去边塞让陈亨领旨。”
“臣等谨遵谕旨!”
兵部尚书茹瑺、礼部尚书郑沂以及御史解纶等人皆躬身领旨。
待陈亨封伯之事确定下来之后,朱棣接着说道:“朕尊太祖之制,着礼部择吉日,举行册封长子高炽为汉王、三子高燧为赵王的典礼。”
顿了顿,他却又下口谕道:“高炽、高燧,你二人暂时先住在京师内的原燕王府之中,至于修建新府邸一事以后再说,没有朕的准许,谁也不得离开王府。”
“儿臣遵旨!”
朱高炽率先跪下领命,朱高燧虽然疑惑,却也跟着跪下领了圣谕。
旁边的朱高煦觉得朱棣如此做,或许知道了朱高燧的一些阴谋举动,但他觉得只是禁足太便宜朱高燧了。
可朱高燧是朱棣的亲儿子,朱棣目前只有这三个儿子,让他杀子是不可能的。
御座之上,朱棣扫视群臣,接着道:“太祖皇帝曾下诏,欲效法宗周将诸王改封于中国之外,如今朕秉承太祖遗诏继位,自然要继承太祖遗志,继续推行这个改封诸王的国策。诸王改封于中国之外的具体事务该如何施行,卿等皆可上奏本建言,众亲王、郡王亦可上奏本进言。”
“臣等谨遵圣谕!”众臣拜道。
“可中国之外太大了,没有个参考的范围,该将诸王改封去何处?若某些地方遍布瘴气猛兽,令若干宗王葬身异域,朕岂不是成了残害宗亲的罪人?”
朱棣顿了顿,又接着说道。
“因此,朕欲派遣人出海,一路巡视过去,探一探中国之外的山川地理,绘制些图册带回来。有了舆图的参考,朕便会把诸王改封到那些土地肥沃之处建一国社稷,震慑国外宵小,教化蛮夷,进而传播华夏文明,弘扬中华文化。”
“老臣请问陛下,是打算派人出海巡洋否?”
户部尚书郁新恭声问道。
“不错,朕欲推行出海巡洋之新政,宣扬大明国威,绘制国外舆图,落实诸王改封之国策!”
朱棣肯定的答道。
郁新闻言后,便不再说话。
就在这时,群臣之中,有人一人出列反对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出海巡洋,劳民伤财,今陛下继位不久,当修生养息,不宜急功近利。”
朱高煦侧目望去,发现说话的人正是户部侍郎夏原吉。
“众位卿家可有其他看法?”
夏原吉说的在理,朱棣并没有生气,而是环视其他大臣,询问道:“本朝不因言治罪,有何建言,皆可说来。”
“启禀陛下,当年太祖认为倭寇扰民,故而施行海禁之策,陛下派人出海巡洋,怕是有违祖制。”
说话之人朱棣认识,正是之前拥护朱高炽为皇储的一名御史言官,此人姓桂,名湛,出身于浙江慈溪桂氏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