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丁禹并没有走远。
心里实在气愤不过,姓倪的到底什么意思?
当初说好合伙一起做,现在居然过河拆桥自己干。
不管做人做生意,都要诚信为本。
这是丁禹的原则,上辈子跌打滚爬几十年,好不容易悟出来的处世道理。
停好摩托车,找了个卖喜蛋的小摊头坐了下来。
“弟弟啊,全喜还是半喜?”
摆摊儿的是位五十多岁的老大娘,略显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
腰间系着蓝白条土布围裙,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干练劲儿,一看就知道是位勤俭持家的本份人。
“麻烦您,每样来四个,四全四半。”
小桌上放着辣椒酱,丁禹拿起来闻了闻,只觉得心头“突”的一跳。
好醇正的味道,味蕾瞬间被吸引。
“大娘,您这个辣椒酱哪儿买的?”
“弟弟啊,你说笑话喽。就这种辣椒酱还要买?卖喜蛋挣不了几个钱,再买辣椒酱的话,老婆子还不得亏本呐。”
卖喜蛋的大娘很健谈,麻溜地挑出四只全喜放到青边碗里,又挑出四只半喜放到另一只青边碗。
习惯性地在围裙上擦了把手,端着两只青边碗走过来。
往小瓷碟里放了勺辣椒酱,丁禹一边吃,一边跟卖喜蛋的大娘闲聊。
得知她娘家姓潘,原先住在横塘东街。六三年的时候,举家搬进城里,在枣市街住到现在,一晃二十一年过去了。
听她说到横塘东街,丁禹的眉头拧成了疙瘩。
潘大娘以为是辣椒酱造成的后果,赶紧倒了杯温开水递过来。
“不不不,大娘您误会了。我是尝到这么好吃的辣椒酱,再听您说起横塘东街,想起了一些往事。”
“弟弟真是文化人,吃个辣椒酱都能想起往事。”
潘大娘笑得前仰后合,两只手撩着围裙,咯咯咯地笑。
“三洪十里跨横塘,古渡斜阳下石梁。横塘是个好地方呐,想当初何等辉煌?悠悠运河,千古奔流;南来北往,漕运繁忙。商贾骚人会聚于此,有一位大阜潘氏在横塘东街设立酱油作坊,几百年来名震天下。”
丁禹努力地回忆,感慨世事变迁。
熟料那潘大娘接口说道:“横塘潘氏,正是家祖。先前辉煌不复存在,不过这辣椒酱的本事,是我姆妈亲手所传。”
“啊?大娘您是贵潘后人?”
丁禹闻言大惊。
吴都贵潘,那还了得?
吴都两个潘,占城一大半。
业浙盐往来吴中,全国各地遍布分号,产品远销海内外。
那可是民国年间,吴都第一等名门望族。
现如今潘家后人,怎么落了个卖喜蛋为生?
“不提喽,都是过去的事。谁让大娘我命苦呢?嫁了个抽大烟的死鬼丈夫,生了个可怜的痴呆儿。”
卖喜蛋的大娘转过身,撩起围裙擦了擦眼睛。
寒风掠过,花白的发丝随风飞舞,望着她微微耸动的双肩,丁禹觉得,应该替这个可怜的贵潘后人做点什么。
于是他吃了个喜蛋说:“大娘,我看您不是消极蹉跎的人。冒昧问一句,潘家酱油坊的配方您还记得吗?”
“怎么不记得?都是姆妈亲手相传,打小/便做惯了的。”
“那就好办了,现在改革开放,您不是也在做小生意吗?想不想重建酱油坊,把祖上的生意重新捡起来。”
“呃……我这把年纪……”
潘大娘撸了撸头发,暗示她年岁已过,哪里还有当年的雄心壮志?
这要是放在二十年之前,丁禹提起重建酱油坊,潘大娘二话不说,绝对举双手赞成。
可是大势已去,六十年代的那种惨状,她是再也不敢回忆。
“大娘不用担心,只要您一句话,除了监工制作之外,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