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这时候,即使平时一脸威严的长者,也会露出难得的笑容,伴着糖球儿、花生、毛嗑儿(葵花籽)、冻秋子梨等零食儿,老爷爷品茶,老奶奶顺气儿(用扑克牌占卜一年十二月的运势),男人打牌,女人唠家常,男孩儿放小鞭儿,女孩儿欻嘎(ga三声)啦哈(ha四声),伴着阵阵欢声笑语,时间老人也仿佛停下了匆匆的脚步,与人们尽情地分享着这难得的快乐时光。
家里欢欢笑笑,外面也是热热闹闹。
天一擦黑儿,满胡同都会跑着拎灯笼的孩子,灯笼的做法不复杂,几乎每家大人都会做,先用高粱秸扎一个长方体的框(有时也会用带有小孔的废旧铁暖壶外壳代替),两个小头中空,中间一侧用素白纸糊面,然后再套在有两根立柱兼拎手且底板倒钉着一根长钉子的底座上,用时在底板倒钉的钉子上插上一根点燃的红蜡烛就可以了,当然了,在那个生活条件有限的年代,要是谁家孩子能拿个手电筒,那绝对是可以当作土豪被周围小伙伴们膜拜一番的。
男孩子拎灯笼大多喜欢借蜡烛火燃放鞭炮,女孩子拎灯笼则是为了映衬自己新做的花衣服,所以女孩子提的灯笼总会漂亮一些,家人通常会在素面的白纸灯罩上贴上几个大红的剪纸,或是在底板挂上一条红绒穗子,至于说哪家大人手巧,做个走马灯给女孩子拎着,那也是能让女孩子高兴好几天的事情。
拎着灯笼的孩子喜欢三五成群的东家跑西家串,除了分吃各家年夜零食之外,女孩子身上的新衣服也是迫不及待地等着各家大人的检阅,于是,她们进屋时那充满期盼的小表情总是很可爱,仿佛是在说,三姑六舅母啊,快来看看吧,我妈又给我做新衣服啦!
晚上十点半,拎着灯笼乱串的孩子开始陆续往家跑,大人们在清点自家孩子够数后,也就该包年夜饺子啦。
包年夜饺子时,人们会选一个饺子,在里面包上一枚洗净的大钱儿(有时也用一分钱硬币),谁要是能吃到这个饺子,谁就是新一年最有福气的人。
晚上十一点半,随着年夜饺子下锅,爆豆般的鞭炮声便响了起来了,伴着五颜六色、绚烂多姿的礼花在夜空中绽放,除夕夜的高潮也就来了,这时,人们站在窗前,看着院中尽情燃放烟花的家人,心情真是畅快极了。
当鞭炮声音渐渐稀落的时候,人们围坐桌前,一盘盘煮好的年夜饺子也被端上了桌,这时年长者正襟威坐,晚辈便会在地中间给长者拜年,女孩子站立行礼(作揖),男孩子伏地磕头,同时还要说上一些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吉祥话,当然了,做为回报,长者发个红包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啦。
年夜饭除了饺子,也会上几个菜,其样数品类与下午饭差不多,但有一样是必不可的,那就是猪爪儿。
猪爪儿要选用前爪儿,年夜啃猪爪儿,按老话说,叫“挠哧儿、挠哧儿”,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年年都有奔头儿的意思。
年夜饭吃完,零点过了,万象更新的大年初一也就扑面而来啦。
……
后记:
那时候村里还没有人能买得起电视,所以,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是啥样也没有人知道,家庭条件稍好些的会有一台“红灯牌”的收音机,除夕夜打开收音机,伴着《春节序曲》、《喜洋洋》、《步步高》、《紫竹调》、《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等欢快乐曲,人们就会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之中,也正因如此,多年以后,每当我听到这些熟悉的曲子,往昔与家人欢聚一堂过大年的温馨画面便会浮现在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