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薄,开始家道中落。王晟成年后便图谋复兴家业,两年前来到博陵考馆,因他在治水方面多有建言,被擢拔进都水监不必和一班儒生挤冷板凳,升迁属于“技术人才引进”的途径。
但他毕竟还年轻,今年才二十又五,即便在家乡济州闯出一些才名,放到燕京也是不够瞩目的。这两年他跟着开山挖渠,小打小闹,还未有所建树。
沈砚却将这位还未崭露头角的王昇,与史上那位“王景”对上了号:
东汉时期的王景,祖辈居于临沂后迁出,好道,不学儒,长于天文地理,工于术数。王景之父在襄助平叛后受赏,在被光武帝强征出山为官的途中病故,其时王景不过两岁。史载王景于二十八岁时,受汉明帝征召主持疏通浚仪渠,于三十九岁时又开始主持治理黄河。
就是这个人将黄河修成了“几”字型,使其九百年不改道不肆溢,成为与上古的“大禹”齐名的治水专家。
并且,王景于五十三岁时迁任庐江太守,他见江南百姓在田间劳作仍苦使人力,便大力推广了梨具与牛耕,大大提高了江南的农业生产水平。
没错,在人类农业发展史上,并不是一开始见到牛就知道该用它来种地的!
假如这个王晟就是那个“王景”,感谢上苍,这位还是小牛的当世大犇来到了博陵,而不是咸阳。
他今年二十五岁,距离他横空出世,只剩下三年。
第二位的卷籍看着更普通,还有走后门的嫌疑。
此人名叫郭少瑾,祖籍廊坊邢州,父亲早逝,由祖父抚养长大。郭家家学渊源,郭少瑾自幼精通五经,熟知天文、算学,巧思绝人。卷籍上记录了一则轶事:他在十五岁时便据图用竹篾扎制出一个浑天仪,此物居然还能用来进行观天测星。
这就是天才吧???
这位少年天才倒不算都水监的正式吏员,他只是随同自己的老师刘凤义在燕京学习,刘师为他在监署里挂靠了一个虚名,为他积累名气。
崔岑给她拿来的档案,已筛掉那些坐衙治政的官吏,挑的都是些技术型人才,所以郭少瑾的卷籍也混在其中。
沈砚真不知是崔岑的运气好,还是她的运气好,这位郭少瑾的履历竟与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郭太史”郭守敬完全重合!
只不过人家郭太史是元代人,离此刻还远着一千年。
这位郭大犇有多牛呢?人家二十岁就被荐于元帝,开始主持水利工程,三十四岁就升到中央水利部的副部级,任全国都水少监。不过这还不是他的主业,郭守敬之所以享誉中外被尊称“郭太史”,是他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堪称世界史上第一人,后世在月球和一颗小行星上还给他留了一个署名呢。
这可是一位要与人类文明史同载千古的科学巨牛!
崔岑这是什么运道,这样的超级大犇提前一千年来到他的眼皮底下?
不过可惜呀,这位郭少瑾年方十八,目前还在游学阶段,就要先被她沈砚慧眼识珠、从中截胡了!
至于她为什么,能这么轻易认出这两位犇人。因为他们实际上都是半辈子在翻山越岭进行实地测绘和科学勘探的先驱者,这都是她的前辈,是她教材里的祖宗啊!
呵呵,崔侯爷往后可要当心了,小心一个惹她不痛快,她把两位小牛打包拐走,一个也不剩给他!
哦对了,还有一位,这位水利专家目前正在牢里……
沈砚摊开其中一份卷宗,正要再研究一下这位心仪的属下的牢狱之灾,就见吴娘从帘幔后露出身影。
只见她神情有些严肃,轻声道:“女君,云馨娘子说有要事禀报,和珏四娘有关。”
沈珏?这才分开几个时辰,她能怎么了?沈砚合拢卷宗,心头忽升起一股不妙直觉。
浩瀚的宇宙中,一片星系的生灭,也不过是刹那的斑驳流光。仰望星空,总有种结局已注定的伤感,千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