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都让人进行了维修。为了方便灌溉,大宁境内所有的屯田区,都是沿着沟渠、湖泊展开的,只要大宁境内的河流不全部锻炼,大宁的庄稼都不会被旱死。
另外就是,大宁境内的肥料充足,特别是有机肥,别看大宁现如今人口不足三百万人,但是却拥有骡、牛、马等大型牲口数十万头,这些牲口百年要吃掉大量的青储饲料和青草,当然也可以产出数十上百万吨的有机肥。
在播种前每亩田都要施上百斤粪肥作为底肥,然后还要再追几次磷肥,每次一亩田要追施十几斤;虫害防治得好,每个农庄都养有大量鸡鸭,一发现有蝗虫破土而出,马上放鸡甲对其进行扫荡,如果有其他鸡鸭对付不了的害虫,就用农药喷洒。
别人只看到大宁的小麦土豆产量是他们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却不知道大宁的农田前期投入同样是他们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崇祯听得目瞪口呆,边听边扳着手指头数着,以他那贫乏的农业知识计算着成本,越算越沮丧。他虽然没种过田,却也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想要获得丰收,得付出大量的汗水,没有肥料,灌溉跟不上,丰收就只能是奢望。
大宁养了十数万匹骑用、役用马和骡子,十四万余头耕牛、奶牛,还建了好几座磷肥加工厂,这才积攒了足够的肥料,试问有哪个府养得起这么多牲畜的?
说白了,其他地方就算想学,也学不来!
崇祯皇帝望着刘明遇问道:“刘爱卿,你怎么会懂得这么多?”
“臣也是被逼的!”
刘明遇苦笑道:“当初臣北上勤王,为了鼓舞将士用命,臣向他们许诺,只要死战不退,每个人赏田百亩,当时臣夸下海口,数千将士指望着臣去养活,想得多了,看的书多了,懂的自然就多了。”
崇祯有些不好意思的道:“朕也看书,为什么……”
“敢问陛下,陛下读的都是什么书?”
“书,那就多了,朕的御书房,有天下间几乎所有的书!”
“比如呢”
“《皇明祖训》、《大明会典》、《五经四书》、《二十一史》、《通鉴纲目》、忠、孝经……”
“非常可惜,这些书都没有用!”
崇祯皇帝有些不高兴了:“这些都是圣贤之书!”
“我知道这些都是圣贤书,能写下这些书的人都是名垂青史的牛人,但是,这些书只适合摆在案头陶治情趣,放到现实中,屁用都没有……”
崇祯皇帝涨红了脸:“放肆……”
“陛下,你别不服气,我问你,你知道土豆淀粉应该怎么加工不?”
“不知道!”
“一口井深十丈,井水在四丈以下,你知道该怎么用这口井去浇灌五亩田不?”
“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