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的大后方基地。
惠通桥位于施甸县与龙陵县分界的怒江上,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腊勐镇腊勐社区。
1933年冬,华桥梁金山出资在原铁链桥位置上进行修复,将原砌桥台增高20米。致使两岸桥台前沿相距80米。桥塔为钢桁架,高7.85米,以4根28.75毫米钢绳为主索,锚固于两岸岩壁之内。吊杆为20毫米圆钢,两根一付,全桥共54付;横梁用高200毫米的槽钢组合,纵梁之桥面皆用木材,桥面净宽4.35米,每次可通行7匹负重骡马(重约2吨)。
总之,这是一架钢索架成的木板桥。
这一时期起,惠通桥成为了中缅边境线上的唯一一座桥梁,也是中国走向国际的唯一一条生命线——滇缅公路。
抗日战争爆发以来,国际社会支持中国的抗战物资,生活必须品都要通过这道交通枢纽运往昆明,然后再分发到中国各地和各个抗日战场。
也正是他的重要,中日两国政府在这条线上展开了一系烈博击。
先是中国远征军出兵缅甸,先胜后败,缅甸全境落入日军手中。继尔日军全面落实对中国的围堵,在海上、空中、陆地对中国实行了全面大封锁,尔后,中国仅仅剩下了这道中缅交通线。
现在,日军占领了全缅,这条交通线的使用价值荡然无存,而且还可能成为日军攻入中国本土的又一道缺口。
惠通桥的存留,关系着中国的今后命运。
而此时,吴凡宇听到这一声响,是炸桥传出的爆炸声。
晨时。
滇缅公路蜿蜒的像一条蛇,在群山中盘上盘上。
从空中看下去,蚂蚁一样的人流在上面蠕动,长长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这是从缅甸退向中国边境的难民和溃兵。
行进的潮流中,骡马车,人力车和行人拥挤在一起,把公路占的满满当当,几近于窒息。
一群国民党溃兵挟在人群中哟喝着让行人避让。立时间,人群出现骚动。
一位老伛行动迟缓,被人流挤倒,眼看着就要被乱哄哄的人群踩踏。
这时,雪玉清(远征军随军女军医)从一旁挤过来,用身体护住老伛,大声喊叫,使靠近的人流让开。过来的人们紧擦着两人身体远去.
雪玉清刚刚将老伛扶起,一辆军用卡车急迫地鸣着笛向这里驶来。刚刚镇静下来的人群被汽车一冲,顿时又慌乱起来,人群被挤向路两边。靠近公路外侧的十几个人收不住脚,被挤下悬崖。人们开始大声惊叫。
人群中有人叫骂,有人喊停。可是,这辆带篷的军用卡车不管不顾,依然旁若无人地向前驶去,在人群中劈波斩浪,如同行进在河流中劈开的一条水道上,继续快速向前。
一名溃兵骂道:“老子走南闯北,都没见过这么横的家伙,弟兄们,把王八羔子拉下来。”
另一名溃兵说,“追上它,让老子也享受享受坐车滋味。”
溃兵乱纷纷地涌向那辆卡车。
溃兵们本以为路上行人人多,汽车开不快,追上去凭着人多势众狠揍开车的一家伙,如果车上有好的物资,还能发点外财,所以他们才一骨脑地拼命冲了过去。
然而,卡车在人群中并未减速,继续呈飞奔状向前驶去,行人就像决水的堤坝,洪流样跑向两边。瞬间便给汽车让出通道。奔驰的汽车很快便把这群溃兵远远地甩在后面。
溃兵们没能追上汽车,一个个累的气喘嘘嘘,无奈之下,只得朝着汽车后影大骂。
卡车和溃兵离开后,公路上出现了短暂平静,行人恢正常。
雪玉清把老伛的包袱背在自己身上,扶着老人缓慢向前走。
惠通桥西岸,车流、人流潮水样向这里涌来。喧嚣的人喊马嘶声悬在半空,极像是通天的阵雷轰隆隆随之而至。它们漫过西岸桥头,上了桥面,直奔桥东而来。
守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