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和元年,当时有一名叫做杨时的学者到访无锡,意外的发现无锡县城中某地与他曾经居住的庐山东林寺有些相似,于是便在此安顿下来,并且在地方官的帮助下开办书院讲学,名为"东林书院"。
此后几百年的时间里,东林书院虽然历经沧海变迁,却始终屹立不倒,但其真正闻名天下,享有"天下第一书院"的美誉的时间并不长。
万历年间,因为"国本之争"的缘故,万历皇帝与大臣们的关系"剑拔弩张",二十余年间,不见朝臣。朝野上纷争不断,各党派互相诋毁,为己方争取更大的利益。
万历三十二年,无锡籍贯的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因为种种原因被罢官去职之后,便是回到了家乡讲学,并且聚拢了一大批学子议论国事,批判时政。
后来这些学子大多入朝为官,因为都曾在东林求学,故而自成一派,称为"东林党",见到东林势大,其他党派的朝臣也纷纷改换门庭,令东林党成为朝野第一党派。
自此,东林党官员"众正盈朝。"
...
...
作为与顾宪成一同将东林书院发扬光大的"创始人",在顾宪成去世之后,高樊龙便是自然而然成为了东林书院的院长,也成为了"东林魁首"。
虽然在天启二年,因为受到钱龙锡擅闯后宫,"劝进"信王监国的牵连,高樊龙不得不"引咎辞职",孑然一身,回到了家中讲学,但他"东林魁首"的身份却是没有因为辞官而受到半点影响。
"受之,京中到底发生何事?"
待到众人回到无锡县中的东林书院之后,高攀龙迫不及待的的屏退堂中下人,惊疑不定的看向下首的钱谦益。
这钱谦益乃是万历三十八年的探花,刚一出仕便是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官身,此后虽然因为回乡丁忧守制,但因为彼时朝中正是东林党"众正盈朝"的时候,钱谦益轻而易举的便被"起复",再入翰林院。
等到内阁首辅叶向高和他先后去职之后,在京中督查院任职的钱谦益便成为了北京城中的"东林魁首",在一众东林官员心中享有莫大的威名。
"院长久离京师,有所不知。"
"前段时间,天子听信小人谗言,出台了宗室限禄法,进一步削藩,恰逢北直隶地龙翻身,诸多府县受损惨重,受之以为此乃上天预警。"
"故而受之联系了督查院以及翰林院中的诸多同僚,共同上奏,劝谏天子。"
在高樊龙有些惊恐的眼神中,钱谦益将一切的来龙去脉缓缓道来。
几乎是瞬间,堂中便是响起了倒吸凉气的声音,不少人纷纷面露惊恐之色,这个钱谦益好大的胆子,居然敢诽谤天子。
"院长,天子不喜东林乃是不争的事实。"
"若是仅靠我等自己,恐怕此生也难以恢复众正盈朝的局面,空有一片报国之心,唯有借助宗室的力量,方才能够重回朝堂,执宰天下。"
无视了周边脸色有些难看的东林门徒,钱谦益瘦骨嶙峋的脸上涌现了些许疯狂之色,冲着有些不知所措的高樊龙说道。
他虽然在京中闹出了不小的动静,但是钱谦益心中知晓,仅凭这些六道言官以及风闻奏事的御史们难以逼迫天子"妥协",唯有借助宗室的力量,方才能够壮大声势,将这潭水搅得再浑浊一些。
他就不信,那些世袭罔替了两百余年的宗室们会甘心接受天子的"推恩令"。
但是凭他的身份,还远远无法与那些身份尊贵的藩王们取得联系,普天之下,唯有东林书院的院长高樊龙以及致仕回家的内阁首辅叶向高,刘一燝等人有这样的能量。
故而,钱谦益在自导自演了京中的好戏之后,便是迫不及待的辞官回乡,飞快赶回了自己的苏州老家。
毕竟他虽然疯狂,但却不傻,钱龙锡的前车之鉴就摆在他的眼前,他可不会傻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