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故楚忆歌> 第一卷 寻觅千年 第五十六章 诸子百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卷 寻觅千年 第五十六章 诸子百家(1 / 2)

净手之后,整个拜师还剩朱砂开智最后一道程序了(朱砂开智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是开学仪式中最后一道过程。)

愼到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屈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朱砂点痣,取的其实是“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拜师礼结束众学子入座开始听学,这里的一切对屈原来说都是陌生的,而这些又是他年少时期已向往多年的情景。当初的向往如今已成为事实。

晚上回到住处的屈原躺在床板上,手持书简,还在想着兰台众先生,回想着众人今天在先生的指引下争论不休。自己的同窗师从不同先生,主攻的流派也有所不同,所以他们考虑事情的角度也不同。自己在今后的求学众是否要按照哪一派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百家争鸣先后在历史舞台上存在和退场。历经百载大浪淘沙般,时代留给后世的这些主要流派:儒墨道法

可以说,儒家,是文化的奠基与载体;墨家,是社会冷暖的良药;道家,是人生智慧的启迪拓本;法家,是国家强盛的利

但就是在这个纷争不断的年代,才成就了中华文明史的基石。先秦诸子百家功劳尤甚,那个时代是家与国的奠基石,同样也规范着华夏族从古而今的走向。

不谈纷争与安宁对文明的塑造作用,只涉及诸子百家几大家。其中还属儒墨道法四家最为人所知,也对后世之人影响深远。不论四家学派立场、学说如何,四家只为凭一己之所有,召同道,救万民于水火。

有这样的说法,儒表法里的国度,两相作用,使得中国在这样的一个大框架体系下不断前进,文明不断衍生。可见,儒、法二家对中国影响是尤为深刻的。

一谈及儒家,或许很多词句一下子就能浮现在不少人的脑海之中。学而优则仕,君君臣臣,因材施教,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等等。

儒家学说注重对人的教化,知书达礼应该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尤其是当时。然而不禁要发问,儒家学说经历史的检验,它是有利于国家社会的发展。

为何孔子在春秋时代却如此不受待见呢?以致他的政治蓝图、学术主张、人生价值并没有像他所设想的那般得以实施,多数看法是孔子的学说在乱世并不利于治国安邦。

大争之世讲究时效与利益,空口白牙胡乱一通并不能解决实际的人口、城邦、社会的问题这一类统治者切实关心的东西,再者儒家学说需要时间的沉淀才可以发挥其作用,统治者可没有闲情逸致去实施,时代所致。

时代在发展变化,想方设法重归于周朝礼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然而这也是后世儒家的一种通病,泥古不化、老顽固,腐儒之说并非没有根据。

当然,儒家还有两大家,孟子与荀子。

孟子,孟母三迁想必都是知道的,小孟子也是极为好学上进的,可是到了晚年就显得迂腐些。不禁要想,是不是老人就是落后与迂腐的代名词?

当然,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这一说还是值得大书特书,这一点同墨家有些不谋而合。而荀子主张“人性恶”,倒是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符合战国的基调。

本质上是用性恶一说来提醒人们切莫放任内心过多张扬不必要的欲望,从而得到教化世人的作用。孟子、荀子两大家的作用,由此可见,为儒家学说添砖加瓦。

法家注重大变大改大革,把国家制度重整翻新,不考虑是否合于人性,只考虑是否利于长远。改革,向来是要动他人利益的,尤其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势力之大,盘根错节,大有牵一发动全身之势。封建帝制下,靠君权来推行,效果极好,但是弊端也极大,帝王没换代之前,一切欣欣向荣,换代后,辉煌难就。

道家,数它最为神秘缥缈,使得常人无法理解。此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