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午时,高卓远就带着几辆马车赶到了,红薯藤用草绳捆好,满满的堆在车厢里,辣椒秧还在育苗盘里,一盘又一盘,整整齐齐。
村民们已将在挖路了,进村的路被挖宽了不少,马车成功地驶进村内,乔谚吩咐他们把红薯藤和辣椒苗都运到大榕树下去,大榕树树荫茂密,在下面也不怕被晒。
马车进村,村民都自发地聚集在大榕树下,帮忙卸车,乔谚换了身方便干活的衣服,带着慕溱臻和孩子们往大榕树走去。
村民们见她过来,都热情地笑着和她打招呼,没有像刚开始那样哆嗦着下跪。
她手里拿着把剪刀,给村民们示范如何剪红薯藤,操作很简单,即便是小孩子,看一眼也就会了。
妇人和孩子们赶回家拿了剪刀和小板凳,在树下扎堆坐起来,边唠嗑边剪红薯藤。
男人们则跟着乔谚去了田里,乔谚拿了把锄头,娴熟地将土挖散开,再捞一个垄,每隔约莫十五公分,扦插一根红薯藤。
而移栽辣椒苗最是简单,地上整齐的挖坑,将苗子栽进去就好,但是辣椒对水肥的要去比较高,栽前土壤要有一定的水分,但不能粘手,而辣椒秧也要浇透水,移栽时根部带土,尽量不要损伤根系,移栽后也要及时浇水。
辣椒地都选在距河较近的地方,方便村民们挑水灌溉。
村民都是种了半辈子地的老农,看一遍乔谚的操作就都学会了,兴冲冲地带着家里的小子,扛着锄头捞垄去。
在麦香村待了两天,村民们都已经掌握了种植技巧,此时土地上已经捞了不少垄,女人们背着红薯藤,一根一根地扦插进土里,孩子们则跟在后面浇水。
太阳很晒,晒得他们汗水顺着额头滑落,再滴进土里。
种地苦吗?
苦啊!早上天还没亮就出门,晚上披星戴月地赶回去,挖一天地,腰酸得直不起来。
为了赶节气,有时候吃饭都是在田里草草解决,舍不得休息又继续干活。
可现在,即使依旧像从前一般劳累,但他们的脸上却是带着笑的。
为什么?因为生活有盼头啊!
一亩地二钱银子,只要他们努努力,一个月就可以挣一二两,再攒一攒,过两年便可以盖新房了。
孩子的彩礼嫁妆也不用急了,老人生病也买得起药了,想想就觉得开心。
老农民的开心很简单,家里的猪生了崽,他们就可以开心很久,种的瓜苗结了个大瓜,他们也可以炫耀很久,就像现在,有了营生,有了盼头,他们有时做梦也可以被笑醒。
茫茫一片田野,村民们弯腰在田里忙碌,有时吆喝几声,互相讲个笑话,乔谚和慕溱臻也带着斗笠行走在田间,听到这些朴实的老农大笑,他们也不觉跟着笑起来。
乔谚在田里溜达,检查一下大家种的是否标准,而慕溱臻则一直默默跟在她身旁,无论她做什么,身后总有他的身影。
村民们都发现了,传说中高冷不近人情的肃王殿下,其实就是个妻管严。
只要有王妃出现的地方,肯定有王爷大人默默跟随,而且王妃往东,他绝对不往西。
教会了麦香村的人,乔谚一行人又赶往九里坡,九里坡的村民们早就跑来麦香村观摩来了,不等乔谚多说,他们便知道该怎么做,一切都推行得很顺利。
两千亩地,高卓远他们运了好几次种苗,才将地给种完了。
等红薯和辣椒种植都步入正轨之后,乔谚他们就起程回京了,把康华留在了麦香村,负责实时传送两村村民的种植情况。
刚回到京城,皇帝就派人出宫来找乔谚,说是想两个孩子,让她带着孩子进宫,但乔谚觉得老头子估计是等着她给他安置暖棚呢。
暖棚建得已经差不多了,第一批育苗架和育苗盘也已经做好,皇帝老头子每天都看着空棚子发呆,想着乔谚怎么还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