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之见,我们如何规范族民的行为呢?”
“限制人身自由。”
“限制……自由?”
帝尧显然无法理解小星星所说的这个未来时代的词语。
“自由就是一种可以做任何事的权力,限制自由就是最大惩罚。”
“你的意思是说,一些人犯错了只要限制他们的自由,不要对他们做其它惩罚了?”
“是的。”
“那怎么区分刑罚的轻重?”
“轻的刑罚限制自由的时间较短,重的刑罚限制自由的时间比较长,最重的刑法可以永久关押,没有期限。”
帝尧听着小星星的话连连摇头。
“我知道肉刑对人的伤害确实是永久性的,且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但是肉刑也比你说的限制自由的刑法要好。你知道现在华夏百姓一般能够活多久吗?”
小星星摇了摇头,因为他没做过这方面的调查,确实不知道。
“大多不到三十年,一个人成年十六岁,如果把他关到死最多也就十四年。在这十四年里还要给他吃的、穿的、住的,还要派人看管他,防止他逃跑。这导致的结果就是,要关一个人一辈子,却要至少两个人也花一辈子时间陪着他。而且圜墙里有吃有喝的,还要管上一辈子,这不是鼓励人们犯罪吗?”
小星星再次被辩驳得哑口无言。虽然他坚信自己的法制理念是这时候中国大地上最先进的,但这是一个人均寿命不到三十年,且大部人吃不饱的社会。在监狱里服刑,其实在他们眼里已经是天堂了。
和帝尧短暂的辩论之后,小星星再次认识到自己的浅薄,作为未来社会的知识分子,小星星只是在表达理论,缺乏实践精神。经过一番思考,他认为肉刑虽然鄙陋,但的确是最为适合这个时代的。
终于,在和帝尧讨论之后,小星星开窍了,他决定颁布一个成文刑法典,其中主要的惩罚方式为肉刑。而之前他所提倡建立一部民法典,却因为这个时代商品经济太过落后而放弃了。
小星星召集八恺、八元,以及各个部门的重要人物,包括司寇皋陶、司空鯀、司徒子契、田畴后稷、司士秦不空、百工雄陶,经过一个月的讨论,他们初步创立了刑法典。
完成之后,皋陶将新法典交给舜审阅,新法典中包括五典、五端、五礼、五教、五刑、五罚、五过,尤以五刑(墨、劓、剕、宫、大辟)具有警示世人的作用,于是将新法典命名为《五刑法典》。
创立法典,做到有法可依,但这远远不够。小星星认为现代法制建设得到的一些经验可以借鉴。他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并向内阁五官解释了这四个指导方针,皋陶非常赞赏这个天才构想,并认为有法可依只是第一步,要建设一个法治的社会,必须要同时做到这四点。这需要除了颁布法典之外,还要有执行法典的能力。
要执行法典,首先要让族民认识法典,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于是,小星星命令司徒子契铸大鼎,将《五刑刑法》刻在大鼎上,之后放在平阳城四方观天台上,让百姓可以看到鼎上所书的刑罚。然后,他又派人铸更多刻有《五刑刑法》的鼎,送到妫汭以及其他部落,让大部分部落通过刑鼎认识到五刑刑法的内容。这样基本的宣传之后,各个部落就能初步做到有法可依了。
但这还不够,比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这就是法律的执行。小星星派八恺和八元学习刑罚,并从各个部落中选出一些贤能的子弟,跟随八恺和八元学习刑罚。学成之后,再将这些子弟派遣到各自的部落之中,让他成为这个部落的执法人员。由于他们本身懂法,又是执法人员,导致他们对于五刑刑法的执行更加通透。
即便是这样,还是不够。执法的情况是要看效果的。这又需要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监察制度,以监督各个部落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