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海的期间,有一次思思去看她的导师方教授,虽然提前做了预约,但是方教授有点急事出去了,不在家。
接待她的,是方教授的秘书周景之。周秘书告诉她,方教授一会儿就回来,而且交代了要思思等方教授回来。
思思对周景之的了解,还是起源于她读博的时候遇到一个难题。她去找方教授,方教授就让她去请教周景之。
当时思思还很纳闷,因为她遇到的问题是一个专业性非常高、非常深的问题,周景之不过是个研究生,怎么能解决一个博士生的问题。
方教授也没有解释,坚持让她去找周景之。结果就是,周景之很轻松地解决了她的难题。从此以后,思思对周景之的看法有了改观。思思和周景之就这样一直保持着一个亦师亦友的关系。
后来思思渐渐地知道,一些关于周景之的事情。他本来也是方教授的高材生,完全可以读博。但是由于在读研究生的时候,生活上出现了问题,被他的妻子告上了法庭。不仅无法读博士。就是研究生也始终无法毕业,拖了很久,最后还是在方教授全力保荐下研究生才毕业。
周景之虽然在方教授身边工作,到现在编制还是没有解决。周景之似乎也完全不放在心上,至于跟他的妻子,也一直没有离婚,一起生活到现在。
在方教授的书房里,周景之也是没话找话地问问,思思将来的打算。思思一开始并没有说出她将来有什么打算,也的确没有想好,倒是将这次鹏城之旅的事情全部和周景之说了一遍。
看到思思如此地坦诚,周景之也告诉思思一个内情。“正鉴”那篇文章是周景之写的。所谓上面宣传口的那个人。既是方教授的学生,也是周景之的研究生同班同学,两人关系不错。
当时方教授想不出任何方法来帮思思。所以周景之就写了那篇文章交给了他的同学。
如此地曲折,也听得思思目瞪口呆。
周景之同时详细地说了她妻子告他的原因。周景之家境不太好,上大学的费用都是她妻子家里资助的,大学毕业后他们就结婚了。
本来她妻子都不愿意他读研究生的。要读研究生就不再资助,自己出钱读。
所以周景之读研的时候很艰难,方教授也给找了兼职,但收入不多。生活方面还是很困难,捉襟见肘。
而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异性闯进了他的世界。他们一起在图书馆里看书,一起做研究课题,生活上也对周景之很大的照顾,渐渐两人就产生了感情。
再后来就是和其它第三者插足一样,有了相同的剧本。
周景之老婆闹到了学校,周景之的学业被暂停了。尽管如此,周景之也坚持要和他的妻子离婚。由于要赔偿完妻子学业赞助的钱以后,他妻子才同意离婚。所以离婚的事一拖再拖。
再后来发生了意外,他妻子出了车祸,不能再生育。周景之出于内疚不再提离婚了。那一位也远走他乡。
人生就是一个抉择的过程,如果当初果断点。或者借钱,还清妻子的经济账。或者尽快和那位知己了断,都不会有后面的悲剧。
这时,思思对周景之说,她也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留校,一个是去英国。思思还没有想好,想听听周景之的意见。
周景之笑了笑:“我能给什么意见。我自己的生活都是一团糟”。
看见思思期待的眼神。
周景之接着说:“我能给你的建议就是,多听听你的内心,你最需要什么,你已经博士毕业了。某种程度上,不需要为基本的谋生、生存烦心,那么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只有你知道。还有就是不要太注重未来,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有人常说‘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会先到’。把握住现在最重要。当然,这是由于我的经历而形成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