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义的故事也是挺惨的,按照王怀义自己叙述,家里只有他一个独子,但王征爷爷因为年轻的时候,上山打石头,得了尘肺病,后期在家完全丧失了劳动力。
王怀义当时才八岁多点,家里的重活基本都是母亲干,当时王怀义好不容易上了一年级,因为开学老师要学费,王怀义拿不出来,回家就找母亲要,母亲跟王怀义说,等卖了粮食再给。
可家里那点口粮,王怀义自己也明白,卖了一家三口就没得吃了,所以干脆心一横,学不上了,好在一年级上了大半年,好歹认识点字,不算完全的文盲,再加上王怀义有上进心,后来参加了扫盲班,现在基本阅读没问题。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王征上学的时候,王怀义砸锅卖铁都供,只要王征有本事,愿意上,就成。
八岁多点,王怀义大冬天出门打猪草,穿不起鞋,就自己编草鞋,王征记得自己都发达了,王怀义还经常在冬天烂脚跟,说就是那个时候留下的病根。
王怀义懂事,能干,正应了那句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可问题是穷人想变成富人,那太难了。
而且紧接着,就碰上了世纪以来,最大的饥荒,六零年来了,江淮饥荒,一家家,一户户,没谁家能吃饱的。
父亲看着家里穷的实在不行了,孩子饿的晚上直哭,老婆也偷着抹眼泪,饿急了,把棉衣里的棉花揪出来,往嘴里塞。
父亲心里愧疚,但又不舍得死,不能死,因为饥荒年,家家按照人头发一定的口粮,如果他死了,家里就少领一份口粮。
所以王怀义的父亲就死撑着,每天能不吃就不吃,后来甚至饿的奄奄一息,而王怀义因为太饿了,有此抓到黄豆啃了一把,回来家喝了点凉水,直接拉肚子拉的,差点没死了。
饥荒年过去,一家三口都活着,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但这所谓的好了起来,也只是不用一天饿三顿,也不用米汤里只有汤了。
一直到王怀义十五岁,也就是六五年的时候,王怀义的父亲终于支撑不住,撒手人寰,就在父亲走后的第二年,母亲也在一个夜晚,搂着王怀义睡觉,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王怀义怀着悲痛葬了母亲,在坟地前长跪不起,当时小王怀义真是有死的心,堂兄几家见状,怕王怀义真死了,便一起凑了一块三毛钱,给王怀义,让王怀义进城讨生活。
王怀义当时举目无亲,心如死灰,堂兄三家的钱放在门口,都不伸手拿,后来是大堂哥拿来一封信,居然是老母亲留下的。
老母亲年轻的时候,家里曾经教过写字,信上说,自己身体越来越差,怕是陪不了王怀义太久,所以就帮王怀义在市里煤矿上谋求了个工作,让王怀义在自己死后,去城里发展,好好替王家把香火延续下去。
王怀义抱着信哭了一宿,第二天拿着三个堂兄弟家凑的一块三毛钱,径直进了市里,按照信上的地址找了人,随之进煤矿当工人。
江淮有句话,叫世上无路把煤挖,六十年代中期,十五岁的王怀义都能顺利进矿,可见当时矿上的管理有多混乱,根本不管你年龄够不够,只要你愿意,就能进矿干活。
王怀义一开始分在生产队,第一天上班抱不动工具,队里有老师傅看他幼小,就干脆让他打杂。
但打杂的活也不轻松,而且只能拿大工子七成的工分,一天下来也累的个半死,但终归是有希望了。
王怀义记得,自己第一天下班,饿的人都懵了,当时是夜班下班,晚上八点半入的井,再升井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九点多的事情了,足足干够了十二个小时还多。
饿的发慌的王怀义,一顿吃了三斤包子,吓的食堂都不敢卖给他了,当时王怀义不觉得,但一起身就知道确实吃多了,但肚子里就是饿,就是馋。
后来王怀义自己总结,是好多年没吃过油腥了,所以肚子馋的厉害,一不小心就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