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何家父子三个就准备驾着小船出去收鱼篓了。
秦大林躺在船舱听到动静后,突然灵机一动,跟秦老汉说了一声,就快速穿上草鞋,跳上了何家的船,说要跟着出去学学打渔。
秦老汉诧异后又老怀安慰,自家儿子真是长进了。
虽说这一个多时辰可能也学不到太多打渔技巧,但只要有这份心他就已经满足了。
自家渔船平时放着也是放着,要是儿子学了一些基础,不说贴补一下,就是经常弄点给小孙子小孙女吃吃也是不错的。
秦老汉边想边拿起弓箭,背着背篓走出了船舱,准备到岸边附近的林子里打点野鸡野兔,留着中午吃,这样回去路上就不停了。
一个时辰后,远远的河面上,四条差不多大小的渔船向着何家的水上小木屋驶来。
秦老汉也背着五只野鸡三只野兔和四五十个野鸡蛋,从林子里出来了,正好看见。
“何家嫂子,那是你家船吗?怎么多了两艘?”
“啊?”何婆子因为一直蹲着在岸边找野菜,也没发现,也是这会儿才站起身看向河面。
“是我家船,另外两条应该是这附近打渔的船家,很可能是为了粮食来的。这粮食就是咱穷苦人家的命,知道有便宜粮食的消息,哪有放过的道理。”何婆子叹一口气。
“人之常情,咱这些自家不种田,只能靠买粮过日子的都一样。”秦老汉附和。
说话间,河面的船也越来越近。
何婆子猜的没错,果然是这附近水面上的渔家。
一条船是六十岁的老苏头和他八岁的孙子小山子,一家子死的死,改嫁的改嫁,就剩这爷孙俩相依为命,日子可想而知。
另一条船是四十出头的张寡妇和她二十多岁的大儿子。
张寡妇本是渔家女,三十多岁丈夫病死后,她就没再嫁,而是选择带着十岁出头的大儿子,一起出去打渔养活更小的一双儿女。
开始几年还有公婆搭把手,后来公婆去世后,就剩她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孩子了,好在公婆还留下了一条船。
在她的努力下,给大儿子娶上了媳妇,现在有个三岁的小孙子。
不过小儿子现在也到了要娶妻的年纪,闺女也要说人家了,所以这日子过得也很是紧巴。
所以这两家一听到有便宜粮食的消息,那自然是跑得比谁都快。
“秦兄弟,这两家都是这附近水上的渔家,都知根知底的,家里都不容易。粮食换鱼的事儿,要不你就先紧着他们两家换。”何老汉首先开口对秦老汉说道。
秦老汉还没回答,旁边的苏老头就先插话了。
“不用不用,这位秦兄弟,你看你总共要换多少鱼,先紧着何家和张家就行,他们家里人多,我这就我和孙子两人,能稍微换一点就行。”
“对,先紧着何家,剩下的就我跟苏大叔家平分就是。要是换不了,就先换给苏大叔就行,大不了到时候咱卖了鱼再找几家凑凑,去城里一趟就是。”曹寡妇紧接着也开口。
“不用争,你们三家都能换,不管大鱼小鱼,都按城里的价,粮食都换给你们。”
秦老汉笑着说道,看着他们互相谦让的样子,也能看出这几家品性都不错,虽然有心帮人,但谁也不想帮品性不好的白眼狼不是?
“我们家那边山里那几户,前一阵各家也都换过一二百斤粮食,暂时还没那么缺粮。
我只是看见便宜的粮食觉得错过了有点可惜,这才又买了那么多。你们不用想太多,有多少鱼尽管拿来换就是。
咱山里人很少吃到鱼,都稀罕得紧,只要我带回去,每家分一下,也没多少。”
“这……真的?”
“当然真的,现在就换,换好了我们也要赶路了。不过,你们得备点鱼筐,我这船上也没啥东西装鱼。”
“鱼筐算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