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处都是古董,这台生了锈的点菜机打过了数以万计的点菜卡,如今或许还在运作着。老板或是店员一定是怀旧又迷信的人,可周松想但凡迷信的人,多少都带有点怀旧情怀。
二楼有周松最喜欢的一个转角,也就是从楼下望去招牌边的位置。桌面是一款简单的板,可丝毫不觉简陋,窗外的榕树散发着老旧的气息,秋意正浓时。
墙边堆着成箱的可乐,只有在厢港还能随处看见的玻璃樽,是整个薄荷绿为基调的房间里唯一一抹亮色,仿佛那些可乐也产于50年代,原封不动在这个墙角默默站了大半个世纪。
开放式厨房的一角,烤箱正在工作,周松三人想那里面正是他们点的焗猪扒饭。地上的马赛克砖和花样让他们想起了魔都老公房的厨房间和洗手间,依稀有童年的影子。
纵使这对橱窗里的招财猫,也是上个世纪的造型和风格,那个时代的猫脸都被人物化了,明显是手绘的,因为眼睛的大小都有区别。怀念那个手工制造的时代,每一件产品都独一无二,数量稀少,来之不易,乃至世代相传,破损之后人们想到的不是丢弃,而是修补。周松突然无厘头的想到
现在惊人的离婚率和物质过剩消费时代的价值观是密切相关的,感情如果破裂,已无人再愿意修补。
但是周松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好男人,一个顶天立地的好汉子。
下了楼,来到刚才那个记载历史的角落,墙上贴满老照片、剪报以及海报。现在的人往往喜欢观察当时人的穿着与姿态,那个时代的人们少了我们特有的高傲与自信,多了华夏传统里的顺从与踏实。早年厢港新移民的生活是艰辛的,但正是如此养成了他们拼了命吃苦耐劳的性格,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也造成了港人事不关己的冷漠。
很多电影电视都在这里取景,周松三人决定在这里拍摄一些照片,以此作为新店开张的记录和学习,当老板娘听到三人要上楼拍照,就很大声对楼上的伙计喊:“有三位客人要上来影像!”起先三人还很奇怪,拍照而已有什么好通知的,但当他们知道今天二楼全部包场散客不能上去后,就非常感激她的贴心。
转了一圈,周松三人终于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丁玲珑的脸上带着一丝迷离,周松突然发现其实玲珑姐真的有有一种港味,就是此刻静静的坐在窗边看着窗
外渐渐阴凉的秋和街景,仿佛她的气质也和厢港冥冥中有一股牵连。
叫玲珑姐来果然是没错的。
刚坐下没多久,三人的菜就到了。
开胃猪扒,三人相视一眼,脸上浮现出了认真的颜色,面对这份代表老厢港的味道,三人慢慢的动起了餐具。
若要问好吃吗?周松觉得不该用当今的口味标准去评价。炸猪排比他平常见到的都要薄,作为一个在杭城长大的小孩,它是童年的大餐,这块排的味道很快就带着周松回到了儿时,那时候周松是很喜欢这些猪排鸡排的新鲜玩意的,母亲怕自己嚼不动,把猪排切得很薄,炸前把肉敲得很软的味道,肉质是松松的,沾上番茄酱,此刻周松感觉自己又变成了那个一口气能吃掉五块的孩子。配菜的土司切了边沾了黄油,味道香酥,也是薄薄一片,物质缺乏时期的大小,不是老板刻薄,而是或许她根本就懒得变。
这就是真实的焗猪扒,好这口的自然喜欢,不好这口的自然也有千种不喜的理由。
接着点的炒青菜就来了,这盘菜的火候刚刚好,放了足够的蒜,味道格外鲜美,三人尝了一下就发现原来汤汁里有文章,应该是在水
里放了鱼干和蒜,煨出的味道后再加料酒,下青菜爆炒,加糖加盐起锅后才有这独特的勾魂鲜。
三人倒是不赶时间,慢慢的等,而作为压轴的焗猪扒饭也终于登场,望着样子有点家常的感觉,像国外烤箱出炉的自制食物。猪扒和之前的炸猪排没有太大差异,但是这个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