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唯一能听懂的,就是自己的弟子,程大位。
但是程大位毕竟年纪小,不能给周梦臣太多有效的反馈。
周梦臣本来想去拜访张叔大,两人好好商讨一下,张叔大对这个话题,定然是很感兴趣的,而且张叔大博览群书,学识见识都不错,定然能给周梦臣很多灵感。此刻想来,这个老者也不错。
毕竟,从之前的只言片语之中,可以看出来,这个老者也是一个行家。或许能给周梦臣完全不同的思考。
周梦臣长叹一声,说道:“我在乡下最大的感悟就是,其实乡下最需要并不是什么高科技,而是将最普通的水车普及下去。”
刘老尚书听到“高科技”这三个字,眉头微微一皱,他不大明白,却没有细问。反正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这三个字的意思猜都能猜出来。并不影响两人之间的谈话。
周梦臣是有感而发,并没有多在意,只当眼前的是一个普通的老头,最多是在水利上有所建树的老头而已,毫无心理负担的继续说道:“先人开沟壑而灌溉,估计是以神农氏为始,而用水车水排,是东汉就已经成熟的技术,可是我在周家村看到的,却是一塌糊涂水利,也没有什么水车什么的。全部是靠天收。实在是-----”
周梦臣轻轻摇头。
正如周梦臣说的。
周梦臣在周家村这一段时间之内,虽然大多数时间都在周家村忙着,但也抽时间去周围几个村子看过。发现周家村并不是一个例。
这些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甚至可以说几千人年,先人们都写入书籍之中的技术,很多都没有得到应用。
这固然是湖广这些地方,涝多旱少。
但也说明一个问题。
那就是古代的科学技术,上限很高。有很多让现代人都感叹的技术,但是同样下限也很低,大多数技术都是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技术扩散非常慢。就好像全国各地每个存在几乎都有的石磨,是北魏年间的技术。千余年来根本没有什么变化。
所以周梦臣在周家村的作为,其实并没有超出这个时代。
更多将已经成熟的技术应用起来。
教会了周家村本地百姓怎么造水车。
而这种水车,大明各地已经有了不知道多少。当然了,很多人都会造。当然了,周梦臣还是有别的贡献的。就是出钱。
很多时候,农村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凄惨,并不是没有技术,而是缺钱。
周梦臣带回去的用于买地的钱,花了一大半。也正是如此,周家族长才开祠堂,费了好大功夫,将各家的土地均出一块三百亩的旱田给周梦臣的。
周梦臣一直以为他从后世带来的科学技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但是现实给了他重重一棒,有些问题,科技技术并不能解决,唯有钱能解决。
刘老尚书比周梦臣更清楚下面的情况。
周梦臣仅仅是在周家村一地看过而已,当年刘老尚书临危受命,视察河工,三个月能开十几条渠,疏浚山东七十多条河流,不敢说脚步踏遍整个山东,但是山东西部,河南沿着黄河一带,他都是细细勘探过的。
总体来说,情况比周梦臣看的更加严重。
这也是古代的生产方式有关系。
明清时代的土地制度,一直佃户制度,也就是地主并不直接经营土地,而是将土地佃给佃户耕种。精耕细作的情况下,每一家耕种的土地是有限的。而最简单的水利工程都不是就如同周家村一般。
改变的都不是几亩十几亩的土地。最少一个村子,数千亩上万亩的土地。
这样的工程,根本不是佃户们协作就能做成的。
而地主也没有这个动力做这一件事情,因为很少有地主能有数千亩,上万亩土地。所谓千年田,八百主。虽然每家每户都不愿意卖出土地,但是以长尺度的时间观察,土地变动还是很频繁的。有诸子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