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区,眼下耕种的土地基本上都是河水能够浇灌的土地。河水无法浇灌的,都被姬国卿强令种植上了树木。
西北地区气候相对干燥,又是华夏多条江河的发源地,这里的环境搞不上去,水土流失造成河流泥沙含量大的问题就很难解决。
泥沙含量大本身没什么,但是到了下游河流平缓后,泥沙会出现大量沉积,从而导致河床越来越高,“地上河”的现象就从此出现。
尤其是黄河下游,“地上河”给沿岸造成的危害难以估量。
彻底杜绝河流携带泥沙是不可能的,但是尽量减少河流的泥沙含量是绝对可行的。
通过几年的治理,最起码革命的发祥地西汉县境内的西汉水河就比数年前清了不少。
西汉县境内的稠泥河,此时也“稀”了不少,估计用不了多少年,稠泥河就会变成“黄河”。
西汉县、西和县、礼县等三县,曾经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发祥地,此时成为了革命区最为富庶和繁华的地区。
在其他地区,百姓们唯恐种的地少,粮食不够吃。
在这三个县,百姓们的理念已经发生了转变,他们变得不再把粮食放在第一位,而是把蔬菜、水果等经济类作物放在了第一位。
河边能够浇灌的土地基本上都种上了蔬菜,山地不能浇灌的,基本上都种植了果树和草药。
家中的人除了在军队中效力,就是到各家公司去做工,只留下极少数的人收拾着他们家的农田、果园、菜地。
在后世,西汉县、西和县、礼县这一带生活着百余万人。
此时,这一带生活的人不过四十多万,并且其中一半的人都是近几年逃难而来的外地难民。
为了杜绝外地难民进一步涌入西秦岭山,姬国卿适时地将革命的重心转移到了兰州,同时在天水、兰州一带兴建了几十家工厂,把外来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天水、兰州一带。
由于之前强制性将外来难民迁移到张掖以西地区,受到了不少“差评”。
自革命三年六月份,革命司令部拥有了大量的金银之后,姬国卿改变了策略,这就是将工业的重心逐步向西部转移,吸引大量的劳工到西部去做工挣钱。
日后革命军进入了天山南北麓,姬国卿的记忆中“新疆”地区的矿藏同样非常丰富,且不说油气资源,“新疆”的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尤其是黄金矿藏非常丰富。
对姬国卿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新疆”地区的硝石和硫磺矿藏,那在整个世界来说都是数得着的。
急于进军西域,正是因为西域有着姬国卿急需的硝石和硫磺,这些东西是革命军眼下最需要的东西。
革命区兵工厂的弹药产量一直上不去,跟铅铜和钢铁的产量关系不是太大,真正制约弹药产量的就是硝石和硫磺。
如果革命军短期内掌控了西域,找到并开发出了硝石和硫磺,革命军就可以真正地纵横天下了。
再说,在当前很多的筑路、水利、矿山开采等许多工程建设中,火.药的作用也逐步体现了出来。
这个时代还没有研制出风镐、盾构机、挖掘机、起重机等大型工程类机械,很多时候就只能用火.药来“开山碎石”了。
四川还没有真正解放,姬国卿就着手布置宁夏战役,除了姬国卿不想让清军带着大量的钱粮离开宁夏这一个原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姬国卿想通过宁夏战役掌控了河套地区的大面积草场,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马匹资源。
此时,革命区是研制出了蒸汽机,甚至能够短期内制造出蒸汽机车,可是一来钢铁产量有限,制约着各种机器的生产数量。二来谢家公司制造的蒸汽机质量让姬国卿非常不满意,可以“粗制滥造”来形容。
姬国卿想让谢家的公司进一步分化后,将大部分的配件交给其他公司生产,谢家只负责蒸汽机的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