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之火》上一般在第一版上会刊登几篇姬国卿的讲话和论述,第二到第四版则是革命区其他一些人的实事评论和革命区的一些趣闻轶事,在第四版上还同时刊登了不少介绍革命区制造的新奇货品的文章,《革命之火》称之为“广告”。
在革命三年正月早期的《革命之火》上面,整个第三、第四版都刊印了革命区发行的纸币图案,只不过那些图案都是统一颜色的,跟传说中的五颜六色完全不同。
在八月初,经过多方努力,樊一蘅终于凑齐了一套革命区的华夏币。
在樊一蘅看来,革命区发行的华夏币简直就是登峰造极的艺术品,用来当货币使用,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见到了百两华夏币正面姬国卿的肖像图后,樊一蘅终于算是见到了姬国卿的真实相貌。
百两华夏币上面的姬国卿肖像,没有一丝的威严庄重之感,显得姬国卿极其的和蔼可亲、笑容可掬,如果自己的故旧老相识一般,没有一丝的违和感。
樊一蘅真想不通,这么样一个笑容可掬甚至说是嬉皮笑脸的青年,怎么就有如此大的神通?
也正是见到了百两华夏币上面姬国卿的肖像,见识到了姬国卿的和善可亲神态后,坚定了樊一蘅投靠革命军的心。
也许《革命之火》上说得对,革命军那里没有贵族平民之分,革命区所有的革命者都是地位平等的华夏百姓,包括姬国卿。
正是因为革命区那里没有地位阶级之分,革命军司令姬国卿才看起来跟邻家大男孩儿一样,显得那么随意、亲善、友好。
还有一个让樊一蘅等下定决心投靠革命军的原因是,整个七月份,四川革命军的总指挥,革命军司令姬国卿的兄长姬国栋去了两趟遵义,跟遵义方面的大西余部接触了两次。
如果大西余部先自己一步投靠了革命军,自己再接着投靠革命军,那就彻底成为了鸡肋,因为届时自己是被革命军团团包围之下无奈投靠革命军的。
此时,遵义那边态势不明朗,樊一蘅必须赶在大西余部孙可望等之前投靠革命军,占得一些先机。
等到大西余部跟着投靠革命军,那也是受到了自己归顺革命的胁迫。
还有让樊一蘅等人下定决心归顺革命的原因就是,归顺了革命军之后,他们同样还是富人,因为主动归顺革命军时,自己的房产、钱粮都不用充公。
身边现有的例子就是杨展,这个杨展归顺革命军后,家中数十万两银钱依然是杨家的。
在革命三年春季,杨展获准在乐山地区“投资”(《革命之火》新词语)创建了姬家华夏制品公司辖下的以纺织为主的分公司。
杨展的华夏制品公司分公司,全部的厂房、机器、原料购买、招募工人需要的银钱全部由杨展拿,姬家不出一文钱,姬家提供的只是一些相应的技术指导。
这样的一个由他人提供“资金”(《革命之火》新名词),由姬家提供技术指导的分公司,姬家只占一成股份(税后的净利润),剩下的九成中杨家按规矩缴纳了税金和支付了工人的工资后,就全部是杨家的。
据杨展透露,全部算下来,杨家创办“华夏制品公司”分公司后,净落到手的利润约占总产值的三成一二,等于是杨家全资创办的华夏制品公司分公司,杨家可以净赚的钱是姬家的三倍多一些。
虽然杨家在乐山创办的华夏制品公司分公司还没有安装机器投产,但是据杨展初步估计,一旦分公司机器安装完毕开始生产,每个月杨家可以赚到最少五千两华夏币。
五千两跟杨展前前后后花销的三十七万多两银子比起来是太少,但是这可是稳赚不赔的长期买卖,就算一个月仅赚五千两,那么五六年下来不就收回投资成本了吗?
再说,净赚五千两还是刚开始投产的时候,随着工人技术的不断提升,新的机器不断安装到位,每个月的净利润会不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