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吃饭穿衣> 第 542 章 细化产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542 章 细化产业(1 / 4)

节后,鉴于贺珍、杨展等人曾经多次要求创办投资工厂或公司的压力。

姬国卿主持了革命区工业、商业管理和利益分配的一系列问题研讨会。

经过一周五天时间的讨论和协商,革命区工业部分接下来后成立轴承公司、轮轴公司、刀具刃具公司、铸件公司、量具公司、机床公司等等暂时必须具备的三十六家公司。

这三十六家公司,各自生产制造工业机器领域的其中一个或者一部分配件、构件。

随着以后的需求和发展,跟工业制造也有关的公司,会细化增加到最少一百多家。

工业品程序化了、细化了,就必须出台一个统一的工业配件标准来。从材质、强度、尺寸方面,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规格、等级要求,姬国卿将之称为“华标”。

华标制定的问题,姬国卿是不会亲自参与的,这些细节上的问题,交给最具权威的华夏科研中心就行了。

姬国卿只是给华夏科研中心提供一个大的方向、建议,比如说用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某个术语、短语、名称等等,在汉语拼音首个字母的后面,是阿拉伯数字的尺寸规格、型号等等。

一下子将制造业有关的公司细化到三十六家,等于重新建造了二十一家公司,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

贺珍、杨展等人的钱都有了用武之地,他们纷纷让家中的某个子女注册其中的一家公司,开始在汉中、四川等地创办属于自己家的公司。

将这些制造业公司大部分都交给了昔日的权贵,跟随姬国卿最早闹革命的这些人不就又都成为穷人了吗?

革命区早期的几家公司,也只有姬家的、谢家的、朱家的、曹家的等等十几家。

像苏横、曹忠、李家兄弟、萧凌等等这些人,早期的革命者,他们名下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公司,这些人岂不是都要“靠工资吃饭”?

在最早的时候,姬国卿便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注入到华夏科研中心,那时候,苏横、曹忠、李家兄弟等人在姬国卿劝说和逼迫下,为了表示对华夏科研中心的支持,他们都拿出了部分资金投入到了华夏科研中心。

革命区当前的所有工业产品,都是通过华夏科研中心研究员之手研制摸索出来的,没有这些“知识分子”,革命区根本不可能创造出这么多的工业产品来。

因此,每家公司从科研中心这里拿到了生产技术,投资建厂之后,都要给科研中心一成的“干股”(经过节后讨论商议决定)。

比如说,某个公司赚到了十两银子,除去三两的税金外,还剩七两,再拿出一两给科研中心,还剩六两。

这六两当中,基本上有一半甚至七成的银子需要支付工人的工资,剩下大约二到三两是投资建厂者的净得利润。

如果投资建厂时,投资者不止一个人,还需要根据每个人的投资多少来再次分配。

这样算来,科研中心拿到的一成绝对说得上是一个比较重的一份了,因为这是“税前”的一成(当然,科研中心拿到的干股也需要缴“个人所得”税)。

科研中心从某个公司拿到一成的干股,那么三十六家制造业公司,就是三十六两的干股(每家公司的盈利都按十两计算),这样的收入是任何一家公司的数倍或者十数倍,科研中心是不是成了革命区盈利最多的“公司”!

这三十六家公司,还只是现有的。

科研中心的三千多研究员不断地在姬国卿指引下研究创新,不断研制出新的技术和产品出来,日后这些技术是在原有的公司掌握的技术上面革新的,科研中心无条件将这些技术回馈给相应的公司。

如果这些技术是全新的领域,那么就需要重新建造工厂和公司,比如说最新的研制成果——玻璃。

因此,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革命区会有更多的不同领域的公司(在姬国卿指导下,缝纫机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